何晓彬近照
记者:《绚技画卷》最引人注目之处是首次提出了“情境杂技”的全新概念。其实平时我们对于杂技并不陌生,前面加上“情境”两个字,那会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何晓彬:在《绚技画卷》中,就节目个体而言,每个节目都有一个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作为衬托,也都有相应的情境对其进行包装与衬托,从而营造出相对应的、动静相宜的表演空间和情境表演氛围,与每个杂技节目的精神意境和文化内涵交相呼应。
就晚会整体而言,则是将原先彼此独立的杂技节目进行串联,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灯光、布景、机关的转换,以及演员与节目表演区域的外扩,将舞台上的地板和观众席的墙壁都变成舞台的一部分,演员表演的空间则延伸到观众席的最后一排。
由此,整台晚会将会呈现出一个远古的文风墨彩与现代的时代气息相融和的大情境。观众置身于这样的境界中,将在不知不觉间成为演出的参与者,并随着情节的发展与演员互动。
记者:以往中国的杂技节目都是凭借惊险的技艺赢得观众,这次怎么会想到运用时尚、唯美的设计重新包装杂技演出呢?
何晓彬:长久以来,杂技一直以技术与技巧的高难和惊险引人入胜。其实,杂技的本质属性是艺术。透过杂技节目的高、难、惊、险,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一种蕴藏于每个节目之中或精致细微、或清新隽永、或张扬奔放、或妩媚飘逸的美。这种美,正是我们想通过《绚技画卷》展示给观众的。
我们也希望通过时尚现代的包装给中国杂技一次漂亮的变身,改变它留给观众的陈旧、落后的印象,让每一位走进剧场的观众产生新鲜感和陌生感,让他们重新认识杂技,建立起“杂技艺术”的概念。
记者:创作中,如何理解杂技传承和现代化变革之间的关系?
何晓彬:传统不是永恒,现代不是颠覆。传统的积淀正是为了现代的飞跃,飞跃不拘泥于传统的格式,却又尊重传统既有的精髓,说到底,这飞跃与创新正是最好的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记者:有的观众可能会担心,影像舞蹈音乐等其它艺术元素的融入,是否会冲淡晚会中的杂技色彩?
何晓彬:与其它的舞台剧相比,杂技晚会的艺术主体是杂技。就在这个前提下,影像、舞蹈、音乐、灯光、道具等,所有这些艺术元素都是为杂技的本体服务的。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所以说,不管晚会看起来多么漂亮,多么好看,它的核心一定是杂技。观众们可能看完后会说晚会舞美好,但在现场,让观众鼓掌叫绝的一定是杂技。
记者:从排演看,《绚技画卷》开场没有锣声钟鸣,也没有主持人现场报幕与解说,那么如何在节目之间进行有序转换和衔接?
何晓彬:《绚技画卷》中,专门设计了一对穿针引线的人物——“针男”、“线女”。他们将始终穿插于晚会之中,随节目的变化与需要,在音乐转换、人声嘘词的吟唱中跳进跳出,若隐若现。通过他们的活动,可以使节目之间自然咬合、有序转换、首尾流畅。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整台节目一气呵成,让观众在屏息凝神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一次审美体验。
记者:从整台杂技来看,“墨”画作品是其创作的艺术基石,选择这一元素的原因何在?
何晓彬:与西方油画不同,中国画以线条为其生命,师法自然,气韵生动,散点透视,写意传神。而“墨”是中国书画的主要工具。中国书画作品均以落墨的轻重疾徐来造成线条或刚直或柔和、或严整或飘逸的不同变化。水墨浓淡也往往随着挥毫落墨者情感的宣泄而出现微妙的韵律。“墨”画作品的这些特点,恰与我们试图在舞台上呈现的杂技节目有着某种精神上的“不谋而合”。
因此,在《绚技画卷》的舞台上,“墨”画作品这一元素成为杂技节目的衬托,舞台上悬挂各种形状的纱质“墨”画作品,与每个不同的杂技节目相呼应。
“墨”画作品所代表的是典型的华夏文明,我们也希望,能够做出我们的文化背景下,与时俱进的、让现代人接受的艺术作品,并交给世界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