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郄建荣
“‘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有可能实现。”这是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林毅夫的看法。他的理由是,他相信“各级政府官员是完全可以跟着政府的‘指挥棒’走的。”但是,在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的眼里,减排仍然是一道难题,仍然面临着诸多障碍。
“200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549.3万吨,比上年增长13.1%;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414.2万吨,比上年增长5.6%。与2005年增幅相比,2006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增幅分别回落了11.3和4.4个百分点。”但是,仍然没有完成国务院确定的减排目标。这似乎成了周生贤心中难以忘却的痛。
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居高不下症结究竟在哪儿?周生贤认为五个原因哪个都不能低估。其中,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较低;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许多应该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还没有退出市场,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产能扩张尚未完全遏制;污染治理速度赶不上污染物产生量增长的速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新开工项目数量多、规模大;环保投入不足,“十五”计划确定的重点流域治污项目有47%的计划投资没有落实等四个原因。如果这些是客观原因的话,周生贤说,环境执法监管不力是主观原因。他认为,一方面,现有的环境法律法规偏软;另一方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他说,这些都是不能回避的自身“毛病”。
为从根儿上除掉这些“毛病”,周生贤决定从环评审批上动刀子,他明确提出,对不依法审批的,要坚决撤销审批,追究审批人员的责任。
“要完成减排目标,当然离不开法律的支撑。”周生贤说,国家环保总局已经着手在环境立法上下功夫。据他透露,国家环保总局在配合做好《水污染防治法(修正案)》、《大气污染防治法(修正案)》等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的同时,将尽快推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环境保护法的修改论证工作。
周生贤告诉记者,除了法律之外,国家环保总局也在致力于出台有利于减排的经济政策。他说,比如,配合有关部门抓紧完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差别电价和水价政策,提高重点行业的排放标准;健全排污收费制度,提高火电厂排污收费标准和城市污水处理收费标准,进一步加大经济杠杆对污染减排的激励作用等等。
“2007年的具体减排指标虽然没有写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但是,‘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10%的目标决没有改变。”“一年的账不算了,五年的账一起算。这岂不是更厉害。”人所共知的道理,周生贤自然更清楚。
必须从长计议。而周生贤提出的抓紧建立和完善污染减排三大体系则是实实在在的一个举措。
周生贤说,这三大体系,一是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减排指标体系。改进统计方法,完善统计制度,着力做好重点污染源排污数据的统一采集、统一核定、统一公布。建立排污总量控制台账,及时掌握老污染削减和新污染增加动态变化情况,为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奠定基础。二是建立和完善准确的减排监测体系。我局将确定国控重点污染源,并向社会公布名单。所有国控重点污染源必须在2008年底前安装自动监测设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县(市)也要分层次确定各自监测的重点污染源。三是建立和完善严格的减排考核体系。把强化政府责任作为实现污染减排目标的关键环节,尽快出台《“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考核办法》,对因工作不力没有按期完成任务的,取消总局授予的有关荣誉称号;要配合有关部门建立问责制度,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同时,还要抓紧制订出台有利于污染减排的环境经济政策,从国家宏观战略层面入手解决污染问题。
有专家指出,尽管要完成国务院确定的“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10%的目标并非易事。但是,从上述数字到政策,完成减排的任务仍可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