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期间仅过境作业的人数就多达40多万
“纪念香港回归中国大型雕塑”也被拆除迁建
文/本报记者 金璐 周敏
新闻内情播报
深圳河是深港两地界河,也曾经是两岸人民共同的梦魇;十一载治河之路,有何曲折艰辛?其间又有什么值得回味之事?一国两制下的深港合作大型工程为我们开创了怎样的典范?
由于界河的特殊性,深圳河长期未经整治,河床狭窄曲折,河道排洪能力仅有2-5年一遇,加上海潮顶托,洪水经常泛滥成灾,给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随着深圳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圳河也承载了越来越多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医院污水,其水质曾经为超Ⅴ类,深圳湾水质也低于Ⅲ类。深圳河的治理刻不容缓。
上图:上图为治理前下图为治理后(资料图片)
治河谈判历时十三载
深港联手治理深圳河的提议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1981年12月,深圳市政府与当时的港英政府就治河问题展开谈判,并组成联合小组展开工作。次年,成立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工作小组,全面负责治理深圳河工程的宏观管理即谈判、协调等工作。1985年3月,深圳河治理工程方案就已经基本确定。
由于涉及两岸事务,谈判的过程异常艰辛。
经过13年的努力,直到1995年5月12日,深圳和香港政府签署了《深圳市政府及香港政府就治理深圳河一期工程的协议书》。1995年5月19日,治理深圳河一期工程正式动工。1995年5月25日,举行了盛大的开工典礼!
治河次年洪水就低头
从1995年5月动工到2007年4月举行完工典礼,深圳河的治理工作历时11年。整个工程分三期进行:第一期对罗湖和福田两个弯段进行裁弯取直;第二期对罗湖桥以下河段进行整治;第三期对罗湖桥及以上河段进行整治。
1997年4月18日,一期工程提前一个月全面竣工。在次年的1998年“5·24”洪水中,就发挥了作用,抵御了较大流量的洪峰,退水很快。2000年6月,第二期工程也提前完工。在一、二期工程完成后,明显发挥了效益,河底宽度由原来的25-80米增加到80-130米,已治理河段洪水水面线明显降低,洪水排泄加快。
第三期工程于2002年12月31日开工建造,并分为A、B、C三个合同分段建造。主要工程项目包括拓宽罗湖桥河段,拆除现有文锦渡出入境两座桥梁,对文锦渡桥上游到平原河口附近河段进行整治等等。
百年老桥为治河让路
深圳河香港一侧,是米埔自然保护区;深圳一侧,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工程是国内首个全过程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监察及保护的水利工程。为了做好环保工作,深港双方将环保管理列入工程建造合同,最大程度地保护了深圳河河口、连接深圳湾处的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和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等地,尽量避免对山体、鱼塘、生态湿地等造成破坏。
值得一提的是,在治理深圳河的过程中,百年文物罗湖桥也经历了新生。横跨深圳河的罗湖桥,本是有百年历史的铁路老桥,如今已经作为文物,永久地安置在罗湖口岸附近、香港一侧的梧桐河畔。罗湖桥改造是深圳河治理工程三期工程的重点项目,改造难度前所未有。仅老桥拆除就耗时月余。重新兴建的罗湖桥,在外形和结构上有了很多新突破。
为了给治河让路,耸立在罗湖桥头的“纪念香港回归中国大型雕塑”也被拆除迁建。
“一河两式”磨合创典范
从谈判到施工,整整二十五载。工程期间仅过境作业的人数就多达40多万人次。
一国两制,深港合作,也给同一条界河带来了不同的景象。深圳河治理过程中,一直有两套技术标准,两种河道式样。由于标准各异,深港双方的技术标准等多项指标都不相同。单说河堤,香港侧的河堤是梯形断面,深圳方的河堤就是直立式断面。“看”起来一样,实际上也在执行不同的施工标准,呈现“一河两式”的特殊现象。
随着工程的进展,深港合作也不断推向深入。2002年6月,经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行政长官办公室的提议、国务院港澳办的批复,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工作小组职权范围扩大,除继续处理深圳河治理工程外,并同时处理深圳河污染事宜。2004年起,深港政府共同出资,投入深圳河水面保洁。
据了解,深港还将共同治理深圳河河口、深圳河上游河段(莲塘河)以及启动深圳河底泥处理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