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香港专电 记者金璐、周敏报道:本月24日下午,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三期工程完工典礼在香港沙田赛马会举行,掀开了向香港回归十年献礼的序幕。经过十一年的治理,耗资20亿港币,深圳河水患彻底解决,水环境明显改善,此项工程成为粤港合作的典范。
深圳河是香港与深圳之间的分界河,也是两地多条河流的排放出口。由于这些河流集水区的区域性水浸问题,要减轻香港新界北部和东北部以及深圳的水浸威胁,需要全面整治深圳河以后才能舒缓。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工程于1995年5月开工,经过11年的分期建设,2006年11月30日第三期工程顺利完工,共治理河段长度约18公里,防洪标准从原先的2-3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河底宽度由原来的25-80米增加到80-210米,下游段的泄洪能力由600立方米/秒提高到2100立方米/秒,航运条件和水环境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香港环境运输及工务局局长廖秀冬表示,治理后的深圳河两岸河堤整齐,水体较深、工程兼顾生态和环境,比起原来杂乱的河道环境有着明显的改善。“今年适逢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十周年,可谓双喜临门。这一历史性的日子,对所有香港市民,别具意义和纪念价值。”
据深圳市副市长吕锐峰介绍,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工程与国际惯例接轨,在国内率先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建设建理制和合同管理制”,是国内第一个全过程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监察及保护的水利工程,是少有的在边防禁区内实施的跨境工程,形成了一套别具特色的管理模式,为创新水利工程建设模式创出了一条新路,获得了水利部及广东省各相关部门给予的多项殊荣,同时也获得香港有关部门的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