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内地女首富关系图 |
| |
人们猜测随杨国强匆匆走来的人群中会有他的继承者杨惠妍,但经熟人辨认,此中并无一人是杨的亲属。 |
引路人和贵人
24岁之前,杨国强的人生履历大致可以用5个字概括:农家穷小子。
他出生时,上边已有2个姐姐和3个哥哥。多年后,他的三哥杨国光——家族里文化程度最高的人,在《碧桂园报》上以连载方式,撰文记述家族百年史。在写到杨国强的出生时,用了这样的文字:弟弟的出世并没有给这个贫困的家庭带来快乐,那意味着家里又多了一张要填的嘴。
但是顺德——这个后来让全国各地党政领导趋之若鹜、前来取经的地方。1978年,在全国各地割资本主义尾巴之风仍然盛行时,时任顺德县北滘公社书记的冯润胜(后为顺德区委书记,佛山市人大副主任)就偷偷地带领乡亲垒土烧砖,干得风风火火。就在这一年,在时任顺德县第二建筑公司负责人的大哥杨国华的帮助下,杨国强进了北滘公社房管所任施工员。6年后升任区建筑队队长。到1989年,杨是镇政府旗下建筑公司——北滘建筑工程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兼经理。
在这个11年中,杨国强实现了事业上的第一次角色跃进:由一个普通的农家穷小子,变成了一个专业能力和地位兼具的技术型干部。而他的人生角色也在此期间完成蜕变,他成为三个女儿的父亲,但也遭受了人生历程中最早的一次大困厄:作为一个月薪过百的施工员,当大女儿持续发烧时,他无钱医治,以至于影响了女儿的智力。
熟悉杨家族的人说,大哥杨国华是杨国强这期间的引路人。杨国华不仅教他成本核算等技术活,更重要的是教他提升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帮他建立人脉。“没有杨国华就没有杨国强。”曾在北滘镇办报多年的李先生评介说。这也可以从2002年杨国强捐资兴办国华纪念中学一事看出这种联系。当时,杨国华已辞世数年。
做了建筑工程公司经理的杨国强显然迅速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百万级)。这也有史可证:在担任经理4年后,即1993年,杨国强和杨贰珠等拍档竟能出资3395万元,收购北滘建筑工程公司,正式开始了私营化运作(MBO概念当时还没传递到中国企业界)。庙还是那座庙,方丈变成了老板——按当时的流行称谓,杨国强从此成了“Boss杨”。
由于当事人都是低调者,当时私营化运作的想法如何产生、资金从何而来、如何分配等等问题,都无从稽考。从当时的政策来说,能够让杨国强顺利完成公转私的让渡,决策者是需要勇气和先见眼光的。
1995年退休的原北滘镇委书记区祥贤就是促成“Boss杨”问世的“贵人”。一位从1992年就落户北滘镇的教育人士杨先生介绍说,老书记人望极高,早在1993年北京有关部委评选首届中国十大民营企业家时,光一个北滘镇,就贡献了3位。区祥贤对杨国强的扶持,杨先生用了“视之若子”的词语。
由包工头到开发商,由做工程项目到做企业品牌,杨国强的贵人远不止区祥贤一个。随着碧桂园的实力越来越大,几乎每一个从顺德起步的地方政府官员都曾给杨国强提供过诸多便利。对此,也有地产界观察人士直言,这种官商合作模式可以理解,在北滘这种边缘性的地区,杨国强表现出了拉动顺德城市化发展的能量和胆魄,所以他先手获得一些政策或利益,无可厚非。
找对王志纲
1993年,事业上一路顺风顺水的杨国强首遭危机。那一年,据王石在其自传《道路与梦想》中回忆:一季度和二季度,钢筋、水泥和木材等建材价格翻番上涨。给万科造房子的建筑队为此两度以停工为要挟,要求开发商修改合同,为其增加建筑费用。核算下来,万科卖出的楼花已经处于亏损边缘。
当年杨国强的建筑公司还不强悍。他们已经为顺德三和物业发展公司带资建造了近4000套别墅,房子盖好了,没人来买,而事后看来,开发商原本无心卖房——这也与那个疯狂、浮躁的时代相关,南巡之后,自海南省发轫,蔓延全国的开发区热,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圈地运动”,倒卖批文、炒卖地皮成为中国“倒爷”最快的暴富手段。毋庸置疑,当时的三和公司也只是以炒家心态拿下了顺德和番禺交接处的1000多亩“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土地。所以,1993年下半年,中央针对股市和房市的泡沫进行调控挤压,银行被勒令与自办房地产企业脱钩。这种情况下,投资逾亿的“碧桂园”项目也基本面临死火状态。
因此,当杨国强向开发商索要工程所垫费用时,三和股东们最终答应以变通的方式,让杨国强销售已经盖好的别墅,以销售收入核销建筑成本。
由造房者变成卖房者,杨国强和他的建筑队看起来无辜,也缺乏准备。
后来的事通过《谋事在人——王志纲策划实录》一书都知道了。1994年10月某天,经人推荐,杨国强请来了新华社记者人称“记者王”的王志纲,初衷不过是想借后者的一支笔,为碧桂园项目鼓吹一番。然而,在王志纲一顿抢白之后,杨国强不仅不生气,反而当场拍板聘其为总策划。
很快,曾萌动于杨国强脑海里的以办学带动楼盘销售的想法变成了现实。王志纲的大手笔文案,以及对媒介势能的出色调动能力,使碧桂园学校短期之内,获得了与“可怕的顺德人”这个生猛概念关联密切的符号价值。在收取3亿多元教育储备金之后,1300名来自广东各地的先富者子弟成为碧桂园学校的首批“贵族”培养对象,他们的老师,则是从全国各地的8000名应聘者推选出来的最优秀者。
有了现金流,也有了学校这步活棋,再加上“给你一个五星级的家”的远景提炼和高密度推广,碧桂园的楼盘销售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杠杆和支点。
1995年,杨国强和4个拍档利用三和公司原股东缺乏操盘信心的弱点,逼其摊牌,仅以8000万元的代价就拿下了碧桂园物业发展有限公司。其中,杨国强占6成,其余4人各占1成。
关于上述事件,一位见证者另有说法。1994年底,碧桂园学校已经开学一段时间,杨国强有一天忽然来找“王老师”诉苦,说办学太难,太麻烦,投入那么多钱(号称2个多亿),不知何时才能收得回。王志纲领会到杨老板的潜台词。他是因为担心学校办得越好,自己投入会更多,而开发商随时可能拿回收益权。王志纲当即问杨国强,你想做中国内地的李嘉诚吗?杨国强不做声,直视王志纲。王志纲分析说,开发商现有股东对形势悲观,想套现。因此,只要给其一定的回报率,他们肯定退出。到2005年,王志纲拍完《南方的河》回到广州时,杨国强在饭桌上手舞足蹈地告诉王志纲“成功了成功了”时,后者反而一时没回过神来。
“这下品牌有了,舞台有了,产权隐患彻底消除了,再加上自己做楼盘,成本控制能力强,杨老板怎么可能不成功呢?”该见证者为此感慨。
“我与杨国强的合作,是财智双赢的结果。”在双方结束合作10年后,王志纲在朋友间某次小型聚会上如是评价。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