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青年报》报道,8家A股上市银行2006年年报披露完毕,银行高管年薪均在百万元以上,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更是以年薪446.18万元居各位行长之首。该消息一出,立刻引发了银行高管薪酬高不高的争论。
“衡量一家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是高是低,主要应看他的经营业绩好坏、给公司带来了多大效益。
乍一看,觉得吴春波先生的话很有道理。譬如美国现任财政部长保尔森在执掌高盛公司时,作为华尔街最能赚钱的老板,曾创下年薪3830万美元的天价。但问题是,我们的国有银行良好的经营业绩是不是这些银行高管的努力所致呢?
正如金融学者易宪容分析的,目前国有银行利润还是自利差收入和政策扶持。就前者而言,与世界成熟同行相比,中国银行业利差比国外高14倍,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益的比重远不及世界成熟同行。就后者来看,林林总总的扶持和优惠按下不提,仅“输血费”一项,国家财政前后就共花了5万亿元。
也就是说,国有银行不仅“良田千顷,旱涝保收”,还可以“大水漫灌,广种粗收”。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多打了点粮食”,行长们承担的风险和压力能高到哪里去?
几天前,以渣打银行为首的外资银行大挖中资银行墙脚。然而,面对高薪诱惑,大多数中资银行骨干“不为高薪所动”。既然“和国外同行比,国内上市银行高管的薪酬也许只是他们的零头”,高管们为什么不“择良木而栖”呢?最关键的原因恐怕是稳定、压力小等,以及薪酬表上反映不出来的房贴、车贴等“福利薪酬”和无所不能的报销制度。
国有银行高管人员基本上都具有国家行政序列中的特定身份,并非市场中流通的“人力资源”,其市值究竟是多少,通过市场机制是判断不出来的。所以,在没搞清楚国情不同的情况下,吴春波先生不要机械地套用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