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档案揭清史之谜”(二)
顺治之死:患天花不治最接近真相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六,京城大雪纷飞。当老百姓们正围坐在火炉边,仍旧沉浸在新年的喜庆情绪之中时,深夜子时,红墙绿瓦的紫禁城里传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年仅24岁的顺治皇帝在养心殿驾崩。
1
疑点档案中死因未有记录
在深圳市民中心B区装饰一新的深圳市档案馆展厅免费向市民开放的“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珍品展”的展馆现场,一份封面为象征皇权威仪的黄色《宗室玉牒》静静地陈列在玻璃橱窗之内,格外引人注目。
玉牒对于熟悉清史的人来说不会陌生——这种记载在玉石之上的文书是清朝历代皇帝的宗族谱,分为满文和汉文两种。清代玉牒分为宗室(直系)玉牒和觉罗(旁氏)玉牒两种,只有宗室玉牒的封面才能使用黄色,觉罗玉牒必须使用红色作为封面。在这样一份应该详细系统记录清皇室历代皇族人口及宗法谱系的档案内,对于清入关第一位皇帝顺治的死,却仅仅只有顺治驾崩的时间,对于顺治皇帝的死因却是避而不谈。
而在另一份作为记录顺治皇帝生平最权威的档案——《清世祖实录》中,用了200多字记载了顺治死前的活动,而描述他的死亡却仅有11个字“丁巳,夜,子刻,上崩于养心殿。”
显然,这样简单得有些异常的记载会让所有人对于一位天子的死因疑窦丛生——为什么关乎皇王生死的大事,皇室档案中仅以寥寥数字敷衍了事,甚至对死因只字未提?为什么坊间会对这位年轻皇帝的死有如此之多的揣测和传说?而同样让人费解的是,顺治临死之前留下的“罪己诏”。在这篇名闻史策的遗诏中,顺治开列了多达十四条的“朕之罪”。为什么顺治会对自己平生所为如此内疚自责?这样的自责似乎很不符合一代天子离开人世时最后的心情。以上的种种都似乎在提醒人们——这些简单的反常的档案背后,是否真的隐匿着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2
疑点爱妃病逝顺治心灰剃度出家?
关于顺治皇帝的死因300多年来一直是争论不休,众说纷纭。甚至顺治皇帝到底是真的死了,还是看破世事,舍弃了锦绣江山剃度出家,以及出家的原因都一直是史学界颇为争议的课题。
在关于顺治死因的众多版本中,较为主流的说法有两种,一是顺治皇帝是突染恶疾天花,病发迅猛不治身亡;另一种则是近期较流行的,顺治皇帝是死于厦门,被郑成功炮轰身亡。
而持顺治出家观点的流派主要证据是,顺治崇佛已久,而且早有出家之意。据史料记载,顺治对宫中僧人木陈曾说过这样的话:“愿老和尚勿以天子视朕,当如门弟子相待。”可见,顺治早有削发为僧的念头。
顺治17年8月19日,顺治最为宠幸的董鄂妃突然病逝,这使顺治皇帝精神陷入崩溃而不能自拔。他自己撰写了4500字的《董妃行状》,又命大臣为她作传,还破例追谥她为皇后,最后又让30名太监和宫女为她殉葬。然而这一切都不能减轻顺治内心的伤痛,最终看破世事遁入空门。这其中还有插曲——坊间流传董鄂妃就是一代名媛江南名妓董小宛,进而将顺治描述成一位不爱江山爱美人,重情重义的一代君王。
据《起居注》记载,康熙即位后不久,孝庄皇太后曾多次带着他上五台山礼佛。此类活动本可以在北京举行,可他们偏偏不远千里来到五台山。而《清史通俗演义》中记载,顺治之子康熙皇帝五度巡幸五台山。每至,必屏侍人独上高峰叩谒。第四次去时,顺治已死,康熙触景伤情,有诗哀悼:“又到清凉境,岩卷旋复垂。芳心愧自省,瘦骨久鸣悲。膏雨随芳节,寒霜惜土时。文殊色相在,惟愿鬼神知。”诗文十分哀惋。又传说在康熙年间,两宫西狩,经过晋北,地方上无法准备供御器具,却在五台山上找到了内廷器物。而庚子之变的时候,慈禧太后西逃,当地要接待她,就从五台山借了一些用具。有人说那些用具跟宫廷用具相似,极有可能是顺治当年用过的。于是,顺治出家便有了更充分的证据,而皇室内对外宣称的顺治不治身亡只不过是掩饰君王削发为僧的一种托辞。
专家解谜
董小宛并非董鄂妃
关于顺治死因存在的种种疑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宫档案研究专家李国荣,从尘封多年的历史档案中得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于顺治因迷恋“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一说,李国荣笑言,这不过是文人骚客们为了成就一段才子佳人缠绵凄婉的爱情故事而牵强附会的演绎罢了。清末野史盛传,董小宛是被南下的洪承畴俘获。洪本想自己占有,因董誓死不从,才将她送入皇宫,成了顺治的爱妃,赐姓董鄂氏,不久被册封为贵妃。顺治对于董鄂氏,可谓情有独钟,三千宠爱在此一身。可董小宛心念故国,情怀故人情郎冒辟疆,誓死不从。后来为顺治的真情所感动,相约可有夫妻之名而不可有夫妻之实。入宫后,董小宛忧郁而死,顺治为之终日抑郁,数月之后,削发为僧,皈依佛门了。
李国荣指出,董小宛的丈夫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详细追忆了自己和董小宛的相识:己卯初夏,他和董小宛第一次见面。“己卯”也就是明崇祯12年,这一年董小宛16岁,而顺治才两岁。而顺治册封董鄂妃时,董小宛早已故去5年有余。所以,顺治因迷恋董小宛而出家是最没有史实根据的。
确想出家未能如愿
事实上,顺治是确想出家却未能如愿。据僧人传记《续指月录》记载,爱妃辞世,顺治万念俱灰,决心遁入空门。顺治17年10月,高僧茆溪森为顺治在万善殿举行了皈依佛门的净发仪式。顺治皇帝剃光了头发要出家了,这个消息激怒了孝庄,她火速叫人把茆溪森的师傅玉林召回京城。玉林到北京后,听说弟子茆溪森为顺治剃发,当即叫人架起柴堆,要烧死茆溪森。得知这件事情后,顺治无奈之下只好决定蓄发留俗,不再出家。
被郑成功炮轰身亡之说缺乏史料支持
而1992年在厦门发现的一本《延平王起义实录》手抄本对于顺治的死提出了一种令人震惊的新说法。手抄本中记载:高崎之战中,顺治皇帝在厦门思明港遭炮击身亡,清军将领达素不敢对外公布这个消息。支持这一说法的另一佐证是,在重要史料《海上见闻录》中记载,高崎之战后清廷调达素回京问罪,达素在省吞金而死。有人认为,正是因为顺治被炮轰身亡,才令清军统帅畏罪自尽。
而李国荣认为,这种说法也是缺乏史料支持的。首先,如果顺治亲征,应有史料记载,而目前在任何史籍档案上都无法找到记录此事的只言片语;另外,在记录郑成功戎马生涯的《先王实录》里,郑成功本人在出兵恢复台湾之前的讲话中只提到去年打败达素军队一阵,并没有说打死了顺治。如果当真打死顺治,郑成功没有理由不大肆宣扬,以振军心;不仅如此,南明大臣张煌言在给永历皇帝的所有奏报中,也从来就没有过关于顺治被郑成功炮毙的片纸只言。显然,当时并没有这样的说法;此外,清军与郑成功的部队激烈交战是在5月,那么顺治被炮毙的话,不能超过5月,因为5月以后没战事了。但是到了顺治18年正月,新皇帝才即位,这也就意味着皇位虚悬半年,权力真空必将导致政治混乱,这种情况在极权统治的封建王朝根本不可能发生。
最接近真相死因:患天花
李国荣表示,从种种史料档案推断,顺治患天花去世,是最接近真相的答案。首先,为顺治起草遗诏的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王熙的《王熙自撰年谱》中记载了顺治临终让他撰写遗诏的事情,可见顺治是真的自知不治了。其次,溪森和尚的书中也明确记载了,顺治身亡前要森溪速回京城为他火浴,4月溪森赶到了北京,在景山寿王殿前举行法会,溪森将顺治皇帝火浴。再加上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的亲自记载,顺治临危时面授遗诏举动,以及参考其他的文献和档案的记载,可以证明顺治是病死的,不是出家了。而张宸等官员在个人笔记中记载,正月初七这一天,朝廷传谕民间不许炒豆,不许点灯,不许倒垃圾。这些禁忌只有在皇帝“出痘”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因此,史学专家们更加确信顺治皇帝就是因为天花不治身亡的。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于天花,人们几乎是谈之色变。为了不引起朝野的恐慌,清朝正史中有意隐去了顺治死于天花的事实,也在情理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