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丁雄英)社区,就是社会的一个“小细胞”。老百姓可以接连一个月不上商场购物,可以几星期不上风景点游玩,但社区却是不得不天天出入、天天面对的,它的舒适度可是直接影响到居民们对这座城市的评价。所以老百姓才说,打造生活品质之城,就得从生活品质社区这样的“细胞”建设做起。
连日来,本报接到了不少关于社区建设的好点子,在这里摘编部分建议与读者共享。
部分建议摘编:
1.全方位建构社区防范体系(燕茹)
其一,建议像天气预报一样建立起社区治安防范预报制度,包括常规预报、紧急预报等。通过社区的局域网、广播、黑板报等,就近期社区治安状况、居民防范重点、防范对策等进行预报、通告和提示,让广大居民对本社区的治安状况和防范重点做到心里有数,从容应对。
其二,重视“技术防范”,有条件的社区可建立连通家家户户的紧急呼叫报警系统,在发生失窃、抢劫等紧急情况下,居民可通过家中的紧急呼叫报警系统及时与当地派出所或社区警务站联系,最大限度地争取治安险情的处置时间。
其三,加强“警民联系”,社区警察的联系方式不仅要象征性地贴在派出所的墙上,更要让社区家喻户晓,因此社区警察的公务名片有必要发放到家家户户,以便在发生治安情况时居民及时与社区警察取得联系,同时也有利于加强警察与居民的沟通联络,改善警民关系。
其四,建议加强各社区之间社区治安防范经验的交流,让好的防范经验得到分享和推广,并不定期地举办社区治安防范培训班、研讨会。
其五,面向市民广泛征集日常治安防范小经验,并将征集到的高招整理成公益性的小册子,免费向广大居民发送,实现公益宣传的社会效果。
2.社区盼望经验丰富的全科医生(苗祖荣)
很多医生在区级医院某专科时,业务能力很强,可是成为一名社区医生之后,遇到的却是各种病人:居民在家里切菜切到了手,过来包扎;腰腿疼痛,需要理疗按摩;心理疾病患者,需要接受心理疏导;高血压、哮喘等慢性病患者,想了解更多的保健知识……她说,“自己有精湛的技术,但面对有的病人,却突然变得毫无办法,感到力不从心。”
“小病进社区,大病上医院”是社区医院建立的初衷。但一些社区医院不被群众认可,门诊量稀少,生存遇到问题。患者不认可社区医院,除了传统就医观念影响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社区医院缺少经验丰富的全科医生,患者对社区医院的医疗技术不信任,为此“全科医生”成为社区医院最急切的呼唤和热盼。
我认为“全科医生”,不求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至少样样都懂得,小病来了能药到病除,大病来了能科学决断,平时又能进行健康保健服务。他们要全面系统学习各个专科的相关知识,他们的培训内容包括疾病的早期发现、干预、康复,涉及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保健医学和康复医学等领域。
据了解,全科医生的服务模式来自于英美等国,为社区内的每个家庭实行“一对一”持续的保健服务,形象地说,就是老百姓的“保健医生”。在一些发达国家,85%的疾病都是通过社区机构来解决的,而在我国,这个比例只有15%。
为改变这种状态,应当加大对社区医院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卫生行政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培训社区医生的力度,建立全科医学培训工程和全科医生培训机制,从而使更多的“全科医生”在社区医院上岗,确立“小病进社区、大病上医院”的就医转诊模式的落实,当好社区健康的“保护神”,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