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4月29日电(记者勿日汗)扎力嘎夫是蒙古族现在颇有名气的长调歌唱演员。曾囊括众多长调比赛奖项的她,2006年有了一个新身份——中国自己培养的首批长调硕士生。
长调是蒙古族一种特有的民歌,马头琴则是蒙古族独有的乐器。
“蒙古族传统艺术呼麦(独有的喉音唱法)、四胡专业的硕士点建设工作也在筹备当中。”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音乐研究所所长呼格吉勒图教授说。这位艺术学博士曾撰写了中国首部《蒙古族音乐史》。
长调、马头琴、呼麦、四胡、乌力格尔(说唱艺术)、安代舞等蒙古族原生态艺术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长调和马头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在蒙古族原生态艺术中,最先走进学校的是长调。1959年,蒙古族长调艺术大师昭那斯图应邀到内蒙古中专艺校授课,向师生传授长调的唱腔、唱法和艺术内涵。这位只有小学文化的民间大师,为蒙古族古老艺术的传承开启了一扇大门。之后,马头琴、四胡、呼麦等传统艺术形式相继登上大学讲堂。
“随着蒙古族原生态艺术知名度的提高,学习蒙古族音乐的人也多了,以马头琴专业为例,每年报考与录取比例都达到10:1,其中还有不少汉族学生。”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李世相告诉记者。
走进高校的原生态艺术是否会失去它的原生态?对此,呼格吉勒图说,由于长调唱法和美声唱法比较接近的缘故,长调专业的不少老师都兼教长调和美声,学习长调的学生多少都会借鉴美声的唱法和理论。
“民间口授心传的传承方式,只有天分极高的孩子才能成材,而实践证明,通过科学的训练,长调专业的成材率会大大提高。”呼格吉勒图说。
采访中,很多学习蒙古族传统艺术的年轻人都表示,随着时代变迁和蒙古族生活环境的变化,原生态艺术自然也会发生一定变化。但他们认为,学院里传授的传统艺术都来自民间,只要定期到民间采风,经历千年的原生态艺术的基本元素不会改变,反而会发展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