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4月29日电(记者刘健 郭立)只需“一人一天一元”的低费用,农民工就能住进环境整洁、设施完善的公寓房,公寓还能实现自我运转。近年来,位于重庆市主城区南岸区的以政府启动、市场化经营的模式管理农民工公寓,既为4000多名进城务工农民提供了比较完善的住宿和生活条件,又避免背上沉重的财政包袱,确保了公寓持续长久发展。
进城农民工由于收入较低,居住状况较差,在治安管理、疾病预防等方面存在诸多隐患。南岸区委书记张季告诉记者,南岸区从2005年开始采取“政府投入、社区管理、市场运行、以寓养寓”的模式,投资250余万元,建成覆盖全部街道的7个“阳光公寓”,面积达1.95万平方米,入住农民工达4000多人。龙门浩街道的2号农民工公寓原为一个闲置的图书馆,记者近日在这里看到,公寓大厅里一台大彩电正播出节目,墙上是科普和计生宣传栏,快餐桌、卡式电话以及计生药品、器具等物品一应俱全。厨房里有8个天然气炉灶,几位住户正在炒菜、炖肉。54岁的农民工冉长明说:“这里人均居住面积为8平方米,住宿费加水电气费用,一个月只需46元。以前打工时只能住在石棉瓦房,苍蝇和蚊子多得很,每月还要100多元钱房租。”“一人一天一元”的收费标准如何保证农民工公寓自我运转呢?据介绍,政府利用以前闲置的房产加以改造,进行简单装修,建成后不再靠政府补贴,产权归政府所有,收费由政府定价,社区对入住农民工严格把关,主要吸纳有暂住证、遵纪守法、务工相对稳定的农民工。龙门浩农民工公寓党支部书记顾思庆介绍:“公寓管理人员工资、水电气费、物业管理费和维修费,每月总支出约6500元。”他接着算收入账:如果入住率达到90%以上,住宿150人,每月收入4500元;加上每人16元的水电气“打包”费用共2400元,总收入约为7000元。这样便实现了让农民工生活成本降到最低的同时,维持公寓长期正常运行。南岸区将人性化理念贯穿于农民工公寓建设和管理中。张季说,公寓都选在农民工相对集中且交通方便的闲置商场、厂房、招待所等政府房产。为方便各类农民工居住,既建有单身间,又建有群体间,还建有家庭间。在设施配备上,既设置了舒适的床铺和放置衣物等物品的柜子,又有公共浴室、厨房、卫生间、文化活动室和管理服务室。记者走访了解到,“尊重农民工、理解农民工、关心农民工”的良好社会氛围正在南岸区形成,入住公寓的农民工党团生活、权益维护、文体活动、治安、计划生育等服务也纳入了规范化管理。南岸区就业服务部门在公寓定期发布各类用工信息,公寓里的新市民们足不出楼就可以获知就业信息。劳动就业、工会等部门定期来开办夜校,免费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放映露天电影,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顾思庆告诉记者,农民工公寓如今正在成为一个和谐文明的小社区,有拾金不昧的,有义务献血的,也有参加义务植树的。去年年底,公寓农民工们自编自演的节目参加南岸区文艺汇演并获得了三等奖,还有7位农民工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