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专职教师,也没学过如何教书,但我却在不知不觉间当上了“汉语老师”,而且乐此不疲。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我想学法语,看到法国校园里最普遍、最壮观的、铺天盖地的五颜六色的海报广告,不禁心动。我也仿照此法,入乡随俗地炮制了一个交流学习法语与汉语语言的优雅广告,还别出心裁地配上一首辛弃疾的诗词吸引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学生们不会讲汉语,但是会讲法语;老师不会讲法语,但是会讲汉语。这叫做能力互补,资源互享,一种双赢的战略方针。上课,学生们没有教材,我苦思冥想。一日,从报箱取报纸,我突然灵感一来,一阵惊喜。有了,教材就是它,我手中的报纸——人民日报海外版。我选择了人民日报海外版每星期一的《学中文》专版,它成了我的左膀右臂,汉语拼音儿歌、汉字溯源等栏目更是我每次必有的讲义。以前我很少看的海外儿童幼稚的启蒙文章,现在成了我的必读科目。虽然内容简单,但是对于这些学生来说,还是蛮适合的。
那个马达加斯加学生要学汉语的原因很复杂,她的姥姥是中国人,她的妈妈也是中国人,后来她的妈妈嫁给了马达加斯加人。但是她的姥姥、妈妈在中国还有亲人,她很想到中国探亲。但是她不会用中文进行交流,所以萌发了学习中文的想法。有目标,就有动力。瞧,她学习中文还是挺有一股劲头的。我们选择在露天的地方,摊开报纸就开读。中文困难的是四声,简单的是语法。我俨然是一个老师,她听得聚精会神……
那个法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原因更简单一些,纯粹是出自对中文的钟爱。虽然没有什么大的近期目标和远期规划,但是他却学得相当认真。他提出每天都要学习,但我无法答应他,因为我在医院进修还是相当紧张的,没有那么多的业余时间。面对他对汉语的期盼眼神,我就尽量挤时间去教他。年轻就是财富,他记忆力很好,能过目不忘。刚教他一篇,他就能复读。“年月日时分秒”,他懂了点点头,“这个月亮的‘月’是年月日时分秒的‘月’?”他发现了问题,立刻提了出来。我给他进一步讲解,地球绕着太阳转一圈叫年,月亮绕着地球转一圈就叫月,他恍然大悟,心领神会……
因材施教立竿见影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在逐渐探索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开始,我让他们照着报纸的小文章、小诗歌一个字接着一个字地念,他们很吃力,我教得也不轻松。后来,我发现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未免枯燥。我认为必须要学以致用,才能把语言变成真正的交流工具。于是,我采用了独特的”秘笈教学方式“,引而不发,厚积薄发,旁引曲喻等等。须臾就立竿见影,学生们的汉语能力突飞猛进,我的法语能力虽然没有如他们的中文那样有长足的飞跃,但是我仍然乐此不疲,甘为人师。我在保留传统的汉语阅读科目的基础上,又新增加了汉语普通话日常对话的科目,使他们把纸上谈兵的学习,变成了真正的实际演练。现在见到我,学生们已经可以用汉语与我进行简单的交流对话了。
目睹学生们学习汉语的进步,看到他们对我们伟大祖国汉字的钟爱,我作为一个华夏儿女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我的教学活动还会继续下去……
(寄自法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