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中国政府特使翟隽(右一)在苏丹达尔富尔地区一个难民营同儿童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新华社记者 邵 杰摄
图为一名少女在达尔富尔沙漠中穿行。新华社发
4月7日早晨8时30分,中国政府特使、外交部部长助理翟隽一行,在苏丹外交部官员陪同下,从苏丹首都喀土穆登上飞机,开始了对达尔富尔地区的12小时访问。茫茫大漠,一路风尘,纵跨北、南达尔富尔州,辗转三个难民营,广泛接触当地各界人士。这一广受国际关注的旅程,再次见证中国政府为推动达尔富尔问题妥善解决付出的努力。
记者从代表团成员和新华社驻苏丹记者处了解到此行的所见所闻。
一下飞机,直奔难民营
达尔富尔地区分为北达尔富尔州、南达尔富尔州和西达尔富尔州。从喀土穆向西飞行一个半小时,代表团来到北达尔富尔州首府法希尔上空。俯望这片土地,满目黄沙,几无植被。贫困是显而易见的,城里城外仅各有18公里柏油路面。据悉,该州160万人口的84%都生活在条件艰苦的农村,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
一下飞机,代表团立刻沐浴在炎炎赤日的热浪之中。然而,更具热度的,还属当地官员和群众的欢迎盛情。
翟隽一行从机场驱车半个多小时,直奔北达尔富尔州最大的难民营之一——阿布舒克难民营。据难民营主任介绍,这个难民营始建于2004年4月,居住着来自该州各个部落的5万多难民,其中绝大多数难民是妇女和儿童。
难民的住所各式各样,有政府提供的帐篷,还有难民自搭的土房。帐篷明显已经很旧,说明许多难民在这里居住了很长时间。目前营内有18所学校,条件很简陋。有的学校几乎什么设备都没有,有的只有几套桌椅,所有在校生达1.35万名,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教学和学习用品,学校分为小学、学前教育班、幼儿园,还有伊斯兰教传教中心。此外还有职业教育班。
营内设有11个医疗卫生中心,有联合国组织募捐的,也有苏丹政府提供的,由北达尔富尔州卫生部派遣大夫。虽然简陋,但这些机构保证了难民没有受到瘟疫困扰。
这里50%的食品由苏丹政府提供,另一半则由联合国及其他政府或非政府组织提供。粮食由苏丹红十字会负责分发。营内挖掘了45口水井,难民每人每天被限量供应8—12升水。食品是每月发一次,包括玉米、小麦、油、蚕豆等,每人每天的标准是580克。如果吃不完,可以拿到难民营附近的农贸市场换蔬菜和肉等。
州妇联在营内的11所妇女活动中心提供服务,教授手工工艺,如编织等,这些工艺品可以用来换钱。警察局负责难民营的安全。
据介绍,难民流离失所最严重的情况发生在2004年4月以前,此后人数时有增加,但也有些人回家了。有的回家后发现村庄毁坏严重,又返回难民营,所以这里始终保持在5万人左右。
翟隽一行走进帐篷探望难民,倾听他们对达尔富尔问题的看法。难民们向中国特使一行表示真诚感谢。他们赞赏中国政府重视达尔富尔问题,以及为推动达尔富尔问题所做的努力;呼吁国际社会能够尽快帮助苏丹落实去年在阿布贾签署的《达尔富尔和平协议》;希望战争能够结束,回到自己的家园、重建家园,恢复原来的生活,希望国际社会更多地提供帮助。
接着,翟隽一行转道萨拉姆难民营。那里的情况同阿布舒克难民营相仿。
深入交谈,寄望发展援助
回到法希尔,翟隽一行前往北达尔富尔州议会,出席各界人士参加的座谈会。会议代表有黑人、阿拉伯人,有妇女、青年代表,还有曾是苏丹最大的反政府派别、现已签署了阿布贾和平协议的“苏丹解放运动”代表。
当地人士纷纷感谢胡锦涛主席和中国政府派遣特使来看望他们。他们一致表示,自从阿布贾和平协议签署后,这里的形势平静多了,希望国际社会督促尚未签署协议的反政府武装尽快加入和平进程,并向达尔富尔地区提供更多的人道主义援助和发展援助。
“苏丹解放运动”代表在发言中特别感谢中国政府重视达尔富尔问题、支持达尔富尔和平进程。他认为,阿布贾和平协议具有重要意义,给达尔富尔地区和苏丹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武装冲突已经明显减少了,北达尔富尔州人民的生活明显稳定下来。
翟隽表示,中国政府一贯非常重视达尔富尔问题的妥善解决。到达尔富尔地区来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实地考察,了解更多情况,推动国际社会更多地帮助苏丹解决问题。他强调国际社会采取的举措应避免使问题复杂化。
翟隽指出,只有发展问题解决了,达尔富尔问题才能最终得到持久解决。
一席讲话在各界代表心中激起共鸣,人们多次报以热烈掌声,表示感谢和认同。
随后,翟隽一行又来到北达尔富尔州政府大楼,同当地官员进行座谈,了解当地政府在调解部落冲突中所做的努力。
据介绍,该州法律在和平协议签署后制定,“苏丹解放运动”成员当上了副州长,39个部落(该州大约有50个部落)头领还组成了民间管理委员会,专门处理部落间纠纷和冲突。
州长奥斯曼·穆罕默德指出,达尔富尔问题是长期积累形成的。早在1916年英国人统治时就有这个问题,部落冲突基本上每两年发生一次,基本源自三个因素:一是争夺自然资源,二是争夺土地,三是争夺权力。究其根本,是因为达尔富尔地区贫困,缺乏基础设施,教育水平低、失业率高,加之近年来出现了反政府武装,从而使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现在安全状况基本稳定,形势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该州设有5个难民营,收留了45万难民,其中营养不良的人占2.5%,死亡率为0.8%。
副州长说,近三年来,该州的谋杀、强奸、掠夺、抢劫、破坏等刑事犯罪案件逐年减少。2004年有3000多起,2005年降至2861起,2006年减为568起。今年以来,这里只发生了两三起较大的部落冲突。
当中方询问如何防止农民、牧民之间发生更多的部落冲突时,对方答,把他们隔开,并提供基本的基础设施,成立土地委员会,防止对土地的争夺。
南达驻足,听到孩童歌声
下午3时许,座谈会一结束,翟隽一行再登飞机,奔赴南达尔富尔州首府尼亚拉。这里的自然地貌与北达尔富尔地区有所不同,是个有树、有水的地方。尼亚拉城里的街道全是柏油路,但城外仍然是一片荒野。
接待中国代表团的南达尔富尔州州长伊德利斯是位资深的地方官员,曾于1992年至1999年担任县长,此后一直担任州长。据他介绍,达尔富尔地区三个州中,南达尔富尔州人口最多,占整个地区的65%。该州28%的人口是游牧民,其中98%的人是文盲,而整个州的人口中有65%是文盲。该州下辖9个县,其中6个县集中了阿拉伯人,其余3个县集中了黑人。他认为,只有走普及教育之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本地长期存在的问题。
他指出,达尔富尔问题是部落冲突,既发生在阿拉伯人部落之间,也发生在阿拉伯人部落和黑人部落之间,不能归为种族冲突。该地区和平进程已在逐步推进。南达尔富尔州所有反政府武装都签署了阿布贾和平协议,国际社会应帮助苏丹政府劝说反政府武装加入和平进程。这些反政府武装在达尔富尔地区并不具有广泛代表性。在非盟的帮助下,该州局势已比较稳定。另外,该州自然生存条件相对好些,有助于人们早日恢复正常生活。
听完这些情况介绍,已近傍晚。翟隽一行又马不停蹄地驱车半个多小时,来到南达尔富尔州居住了1.4万难民的斯莱夫难民营。他们首先走访了那里的卫生诊所:一个非常简陋的茅草屋被当作门诊室,里面有一张用于身体检查的床,大夫是州里派来的。
代表团还专门访问了一所学校。教室里没有什么设施,很多孩子却高兴地聚在那里。他们告诉中国客人自己生活得挺好,学习了伊斯兰教、文化知识、历史知识等。尽管有些腼腆,但孩子们真诚地为中国客人唱起欢快的当地民歌。
晚上8时多,中国特使一行离开尼亚拉,结束了12小时的达尔富尔之行。孩子们清亮的童声、天真的笑脸久久浮现在他们脑海中。
飞行途中,他们继续同苏方官员交谈着。
积极斡旋,中方不懈努力
据统计,翟隽一行已是中国向达尔富尔地区派遣的第五个特使团。为了能让达尔富尔地区迎来一个和平的明天,中国政府的代表们以负责任的态度,全力以赴。
代表团成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政府一直十分关注达尔富尔问题的解决,并为此发挥了积极和建设性作用。胡锦涛主席去年11月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和今年2月初访问苏丹期间,亲自就此问题做巴希尔总统工作,劝其在安南方案上显示灵活,并提出了中方处理达尔富尔问题遵循的四项原则,国际社会对此反响积极。
3月底,国务委员唐家璇专门会见了到访的苏丹总统助理纳菲阿,就达尔富尔问题做工作。此次中国政府特使访苏,也是为了劝说苏领导人在安南方案上显示灵活。
中国政府还十分关注达尔富尔地区人道主义状况,迄今共向达区提供8000万元人民币人道物资援助,向非盟特派团捐款180万美元。
下阶段,中方将继续推动有关各方通过对话,协商落实安南三阶段维和方案,同时与各方一道推动苏丹政府与反对派恢复谈判,使未签署和平协议的反对派尽快加入和平进程,与国际社会一道,为达尔富尔地区早日实现和平、稳定与发展做出努力。(记者吴绮敏)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