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首届“青少年理财计划”日前启动。活动组织者请一批中学生对普通日用品进行估价,以此检验青少年的理财能力,结果学生的离谱回答令人啼笑皆非。中学生把2.5元的挂面估价18元,把9.2元的SOD蜜估价35元、70多元、80元……组织者事前准备的棉签、牙刷、盐等20件日常生活用品,没有一个学生能一次基本猜对价格。
学生以学业为主,这当然没错,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对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毫不知情,成为象牙塔中的居士,“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其生存能力值得怀疑。现在的家长,又囿于激烈的考试竞争,很少让学生参与家庭的生活料理,久而久之,学生便与社会生活脱节,出现上述生活知识普遍匮乏的情况。试想,在这种背景下,孩子怎么会养成节俭持家、杜绝浪费的良好习惯呢?
俗话说得好,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为什么有的学生每个月七八百元生活费还是感到不够花,动辄向父母伸手要钱?殊不知父母的生活标准远远不及他们。也正是这个原因,才使许多的孩子贪图享受、不知报恩,形成两代人之间的某种对立。
笔者以为,要想填平“代沟”、化解矛盾,让学生模拟“家庭主妇”,是一个比较易行的办法。比如,让学生记家庭生活账,体察父母的艰辛;或者,让孩子参与采购家庭日常用品,学会操持家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谁又能说,这“事事”里就没有生活的琐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