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取“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的那一刻已过去好几天,外高桥造船厂焊工洪刚依然兴奋不已,见到记者就搓着双手说:“真是想都不敢想啊。像我这样的外来工,也能当上海市劳模!”
来自浙江龙游的洪刚从小到大,读书时没得过校级以上的表扬,工作时没得过单位以外的表彰,这次获上海市劳模称号是他第一次拿到大奖。
从没登上自己造的船
昨天命名的“海洋石油117”号——我国吨位最大、造价最高、技术最新的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轮,是洪刚和班组同事们最近的“作品”之一。这两天就要出坞的一艘17.7万吨好望角散货船,也是洪刚和他的班组参与建造的——世界上吨位最大的好望角型货轮,是中国船舶出口的“第一品牌”。
说起来不可思议,洪刚这位造船6年,经历了一个又一个造船奇迹的老员工,却从没真正登上自己参与建造的轮船参观过。他只是从图纸上了解自己焊接的是船的哪些部件。
看着外高桥造船厂从年交船3艘到年交船16艘,成为中国唯一年造船总量和手持订单双双进入世界十强的造船企业,洪刚喜滋滋地说:“我们的交船期限从下坞到出坞,从最早的100天缩短到70天,现在只有50天了。”
机会主要靠自己争取
洪刚是带着技术来到外高桥造船厂的。高中毕业后,他在宁波三星船厂干了4年焊接活,还在韩国学习了半年。当初跳槽来上海,他有自己的想法:“上海机会多,外高桥是刚起步的国家大船厂,发展空间大。”
如今,31岁的他已当了5年多班组长,每天除了完成自己的工作量外,还要负责班组成员的物量考核。曾在洪刚班组轮岗的大学生技术员陆军一提起“师傅”洪刚,几个词脱口而出:“技术一流,干活认真、踏实,质量放心。”陆军最佩服的就是,“师傅”是整个作业区获得技术认证最全的,也是班组唯一的高级技工。ABS、CCS、BV三个船级社的技术认证,美国康菲的FPSO认证,他都有。干起焊接活,洪刚出手快、质量高,是4个作业区中唯一的质量免检班组。
今天的洪刚,对事业的想法和当初大不一样了,他认为“机会主要靠自己争取,自己努力”。在他看来,现在不能满足于做埋头干活、养家糊口的体力型“老黄牛”,而要想如何参与科技研究,实现自身价值。他开始琢磨焊板的切割尺寸是不是有改进空间、焊板设计是不是有问题。晚上回家后,一有空就打开刚买的电脑,研究他的“大学生徒弟”陆军教他的CIMS信息管理系统。
船厂加工部邹部长说:“在外高桥,85%以上的职工是外来工。像洪刚这样的外来务工者,是和外高桥船厂一起成长起来的,是15亿利润的真正创造者。”
通讯员章文峰本报记者潘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