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走进山里的人家、第一次走访城里阴暗潮湿的民工房——“五一”长假第一天,重庆科技学院家境很好的杨均和李想(化名),经历了很多人生第一次。
这是重庆科技学院昨日启动的“关爱扶助在行动”活动之一。
听农家讲孩子花费
早上8时,我们一行六人奔赴巴南区姜家镇蔡家村。小组里两名带队老师,贫困生小月(化名),以及“富学生”杨均和李想。
到小月家时,她的父亲和爷爷还在田里劳作。小月家虽是一栋砖房,但屋内没有像样的家具。
小月父亲匆匆从田里赶回来。他翻出女儿以前的奖状给大家看,一脸的自豪。但提到女儿的生活费,又显得有些沮丧。
“我们父母没什么能力啊”,小月父亲说,去年女儿开学,他东拼西凑了8500元钱到学校报到,缴完学费、住宿费,只剩900元钱,小月就用了一学期,算下来每月不到200元。这学期,小月的生活费是1500元,每月吃饭、穿衣、买学习资料都包括在内,大约300元钱。为供小月上学,她母亲不久前进城帮馆子,每月300元-400元,自己在农闲时则外出打工。
“一学期才1500元?”李想说,1500元是他一个月的生活费,只吃饭和零用,还不包括买衣服。李想说,父母经常从天津寄东西来,衣服、零食,这学期都寄了三次。每周自己和女朋友至少出去吃两次饭,有时候看看电影、上上网。他说,记得去年军训的一个晚上,他用手机上网,充了100元,结果第二天早上就没有了。“一个晚上用掉的居然是他们十几天的生活费!”李想连说没想到,表示今后要节约一点。先让父母每月少寄300元。
挣钱确实很辛苦
下午3时,小组回到市区,家访了父母进城打工的两个学生家庭。在石碾盘一栋即将拆迁的旧楼里,住着同学小方(化名)的父母。
家里一床、一椅、一桌。小方妈妈说,床是自己钉的,椅子和桌子是当棒棒的丈夫拣回来的。小方的妈妈在城里帮人做清洁。
“做一家多少钱?”李想问。小方妈妈说,120平方米的房子,每星期做一次,一月120元。但每次约做4个小时。
“那不是每次30元钱,每个小时还不到10元钱?”李想说,挣钱确实辛苦。
穷人孩子早当家
下午4时,石桥铺八益建材市场背后的一个塑料厂三楼,贫困生小芊(化名)的父母就住在那里。小芊的家黑黢黢的,一年四季见不到阳光,一上楼就闻到刺鼻的胶味。“靠阴的房子便宜!”小芊说,在城里生活,父母精打细算每一分钱。
“五一”节的活多,小芊父母都出去找活了,剩下弟弟和她在家。弟弟在某重点中学念高三,今年要冲刺北京大学。
“弟弟很体谅父母!”小芊给大家谈起弟弟时,很自豪,弟弟不仅成绩优异,还孝顺和体谅父母。家里没钱给她买衣服,父亲拿回些打建材广告的T恤衫,弟弟一点不嫌弃。
听到这些,李想连说“惭愧”。这次家访的经历,也让他懂得了许多。记者 何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