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2日电(记者张淼淼 李建敏)性格活泼开朗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大二学生卢瑜,最近被所在的国际商学院金融系任命为本班的“心理委员”,专门负责同学们的“心理”工作。
“我的职责主要是协助老师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开展心理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并及时反馈不良情况。
像卢瑜这样由院系任命或同学推选的“心理委员”,是与学习委员、文体委员、卫生委员等并列的一种“新型班干部”。在拥有5000多名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北外大约有150多名“心理委员”,每个班级至少有一名。
北外国际商学院会计系大三学生熊玲认为,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很有必要,同学之间每天都在一起,天然的亲近感会使沟通变得更加容易。
“我现在上大三,即将毕业,压力很大,有些话不想和老师直接说,因为老师可能不够了解学生。我们的心理委员往往都是性格好、人缘也很好的同学。”她说。如今,在广州、长沙、武汉、天津等城市,大学纷纷设立“心理委员”成为中国高校解决日趋严峻的学生心理问题的最新尝试。而近日发生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枪击事件,使得校园暴力、学生心理问题再次成为全世界关注的话题。
中国犯罪学研究会调查显示:1965年,在校大学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的1%,而近几年,这个比例不断飙升,已上升至约17%。此外,大学生不堪心理压力而自杀的惨剧也屡屡见诸报端。
专家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就业压力、学习压力加大,以及同学之间关系不融洽、对学校环境不适应等诸多因素使得当今大学生的心理负担越来越重。“现在,我们的心理咨询中心平均一个学期接待70人次左右,而前几年也就不到20人次。”北外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石薇说。
她说,设立班级“心理委员”主要目的就是把心理辅导工作做到“基层”,发挥学生拥有共同语言的优势,进行同龄人之间的“朋辈辅导”。
石薇还认为,设立班级“心理委员”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教育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中国有1000多所高校,大都设有校级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大学生自己的社团中也往往会设有心理协会,但面对成千上万的在校学生,这些心理辅导力量依然杯水车薪。
“如今,我们在班级层面又为学生提供了心理咨询的平台,希望切实推动这方面的工作。”北外学生处处长刘厚广说。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由学生出任“心理委员”的做法值得商榷。
“心理咨询这种专业性极强的工作不适合学生做,而且由于‘心理委员’自己也是心理咨询的对象,在这方面并没有特殊优势,充其量只能起一个桥梁作用,并不能做实质性的工作。”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说。卢瑜表示,在担任新职务之前,学校特地邀请了心理专家为他们进行了培训,“而且以后还要经常不定期地接受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