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在那片黄土地上,有国旗飘扬的地方就一定有学校,而来自大城市的这些青年志愿者们就在这一所所学校里传播知识,改变环境。
图片说明:家访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但支教队员们到学生家家访常常得翻山越岭一两个小时,靠“11路电车”走上好几十里地。
点击图片浏览更多
东方网记者张海盈5月5日报道:“五四青年节”,一个“埋没”在五一长假里的节日,已经逐渐被大城市的年轻人所淡忘,但远在宁夏西海固的复旦大学第八届支教队队员们却把这个日子牢牢地记在了心上。在刚刚过去的这个“五四青年节”里,这批共青团派出的青年志愿者们在西海固的黄土地上忙碌地为当地发挥自己的一份光与热,就像支教队员在“第七教学楼”博客上写的那样,“这一年我们的生活都将跟这群孩子的命运息息相关,他们快乐我们也会快乐,他们悲伤我们也不会好过。
”
改变环境:忙碌中竭尽所能
余佳奇,复旦大学06届本科毕业生,第八届复旦支教队队员。
最近这些天,在宁夏西吉县王民中学支教的余佳奇一有空闲就会跑到学校新校区去看看那些新栽下的树苗,他告诉记者,中间那颗最高的树是前两天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陈立民来看望支教队员时亲手栽下的。看到“复旦王民林”三百多棵杨树和槐树几乎全部成活,小余兴奋地表示,感觉之前从募集资金,到挑选树苗,再到种入土地的所有努力都是值得的。说起将来可能的景象,小余显得有些激动:在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上突然呈现了一个承载着希望的绿洲!该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情呀!在小余看来,这是他送给学生们的一件礼物,绿色代表希望,绿色承载未来,绿色的树木被种在校园的各个地方,希望学生们能够把树木所代表的寓意埋藏在心里,和新栽下去的树木同成长,共成才。
像小余这样自发联系的捐助在每届的支教队里都数不胜数,八年来支教队共募集扶贫助学现金、物品等价值近两百万元,还联系修建了全国第一所“乡村宽带网络学校”,宁夏自治区第一所由支教队员联系捐建的希望小学。
传播知识:忙碌中循循善诱
徐贝贝,复旦大学06届本科毕业生,第八届复旦支教队队员。
给138名宁夏西吉县三合中学初三学生教授化学课的徐贝贝在长假里做得最多的事情是备课,教学方面,让徐贝贝最着急的就是“学生基础差,怎么教都记不住,学习方法不对路”。起初,他按照教参规定的正常进度讲,学生说听不懂。明明告诉大家某个知识点下周会考,收上卷子一看,多半学生都不会做。同样的题讲了第二遍,班上还有一半学生说没听懂。后来他知道,当地老师流动性很大,师资的薄弱直接影响学生的基础。面对现状,徐贝贝放慢教学进度,可平均三十几分的考试成绩让徐贝贝担心,这么下去能有多少孩子考得上高中。
由于带的是毕业班,徐贝贝的任务很重,但手边没有合适的教辅资料让徐贝贝很头疼。三合没卖的就去西吉,但那里的选择同样少得可怜,最后只得托上海的同学给他寄,“只有那里才有与我教学进度合适的教辅书”。此外,徐贝贝还常在捐赠书籍中寻找合适的资料或教学用书,“教育局不会查我们支教老师的教案什么的,教学质量好坏就凭良心了,但既然来到这里,把书教好是最起码的。”
要读书,先做人,这是每届支教队每位队员秉承的信念,支教八年来,在队员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当地的学生、老师、家长在教育问题上的观念都有了不小的进步,学生们发言更自信了,老师们教学更细致了,家长们不再粗暴地让孩子退学了,上学的女孩也慢慢增多,而最令人欣慰的是,这种种的转变还在不断进行中。
背景资料:
1999年,团中央、教育部开始组织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志愿服务项目。项目启动伊始,复旦大学就积极响应号召,高度重视这项活动,复旦大学团委坚持志愿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每年从上百名报名者中进行严格的选拔,至今已有八批76名复旦学子来到大山深处的西海固(其中第一批5人,第二批6人,第三批8人,第四批10人,第五批9人,第六批12人,第七批13人),战斗在条件艰苦的基层农村,与西海固人民结下了不解情缘,是全国派遣人数最多的高校之一。如今,第八名的13名支教队员已经在西海固经历了大半年的支教生活。
极限运动盛典在沪开幕莎夫人蜡像馆惊悚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