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刘波文/图
永春达埔镇达中村的潘天德保存着父亲潘济南的一张照片。这是一张参军合影照,上面有“泉州市溪亭街全体同志欢送翁、张、潘三位同志参干新疆服务团留影纪念”字样,时间是1951年5月17日。潘天德说,据父亲潘济南生前讲述,他在解放前被抓壮丁当了逃兵,解放后翻身做了主人,在34岁时主动要求参军。
父亲潘济南生于1917年,童年为了谋生曾去过越南、柬埔寨、老挝等国。长大成人回国后,与伯父潘武仲被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抓去当壮丁。
父亲不愿意,中途当了逃兵,逃出虎口,并流落到台湾当了一名小学教员,随后辗转回到老家永春。而伯父此后则杳无音信。
1951年春天,父亲回到泉州探亲,看望在泉州市人民政府工作的三叔。时逢新疆部队的文工团、后勤服务团在泉州招兵,要组织一批有才艺、有文化的年轻人前往新疆服务。父亲听说后就去报名,当时他已34岁了,仍独身一人。步入中年的父亲尽管年龄大,但打得一手好算盘,在当时的一场算盘高手比赛中拿到第一,因此被部队看中,招收入伍。
部队出发前,父亲参军所在地,泉州市溪亭街的干部群众举行了热烈的欢送会。当时溪亭共有三人参军,另外两人分别姓翁和张,其中一人还是位姑娘。三人胸前戴上红花。最后,他们就和溪亭街的40多位同志一起留影纪念。父亲说,这是他一生中最光荣的时刻,“解放前当了逃兵,解放后当上了解放军”。父亲后来成为新疆军区后勤部营管处的保管员,服役5年,在39岁时退伍回到永春结婚生子。
潘天德说,如今距离父亲去世已有20多年,而这张老照片也有56年的历史了。前不久,压在玻璃下的这张旧照与玻璃连成一体,潘天德就抱着玻璃去相馆翻拍,复制了好几张,准备作为传家宝留给孩子们。遗憾的是,他不知道泉州溪亭究竟在什么地方。
记者在鲤城临江街道找到溪亭居委会。一名工作人员说,这里以前确实有条溪亭街,但几十年过去了,早已改建,这条街已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