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禾刀 选稿:项凌
这段时间,徐静蕾还真能鼓噪,刚刚牵手王朔和韩寒,兴师动众地在网络上搞了个叫《开啦》的电子杂志,据说还要给这两大腕支付巨额稿酬的。那阵火还没冷下去,这边,徐静蕾又推出了个性化字体,而且得收费。
以前听说过徐静蕾是才女,但没听说过“老徐”的字有多出类拔萃之处,所以甫一听说,同许多网友的感觉没什么两样,先是猛地大愣:这字体又不是一天半刻就能弄得出啥名堂的,千百年来,不也就只出了一位王羲之么,“老徐”这是在瞎搅和什么?
但转而想之,不就是几个字吗,用得着这么大惊小怪吗。徐静蕾的字到底能不能得到公众的认可,到底能不能变成真金白银,也就是别人读起来费不费劲,能不能得到市场认可的问题。这就跟有人偏要在集市上出售自己的货,只有合不合乎法律的问题,没有该不该卖的问题。其实,“老徐”早就有过“独辟蹊径”地尝试,在“老徐”博客据称创下国内最高纪录之时,曾有出版社“捷足先登”给她出书,以为必定大赚一把,没想到最后惨淡收场。
前不久,洪战辉在一场报告会后,推销自己的新书,并且说每本他可以提成1.5元,谁知却引来不少质疑的声音,认为这样有损道德楷模的形象。令人惊喜的是,对洪战辉“势利”的坦诚,大多数媒体舆论这次出奇地站在了洪战辉这边。在开放社会的促进下,公众的认识终于越发成熟和趋于理性,不再冷漠地将道德明星供奉在高高的圣坛之上。
“老徐”是名人跟文化也有点关联,但绝不是什么文化圣人更不是道德明星,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完全可以把她看成是市场经济中的一个极为活跃的分子。市场经济的规则是,只要不违法,有需求便有生产。“老徐”既然不是视金钱如粪土的圣人或道德明星,她自然有着通过合法途径去为自己谋取最大利益的冲动。
这么说来,对于“老徐”卖字,我们大可不必上纲上线。市场的事还是让市场来定夺,“老徐”卖字到底如何收场,市场自然会给出正确答案。反倒是,如果“老徐”这次真的能够创造出一种新的市场赢利新模式来,那倒不失为我们的专家学者对市场经济研究的一个典型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