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钱晓虎、通讯员谭依娜报道:“五一”前夕,从东海舰队某管线大队传来捷报,在近期进行的野战能力训练中,该大队首次实现40公里长距离输油,连续实输时间突破100小时。作为一支新型保障部队,他们着眼使命任务的变化,陆上突出全地形铺设、海上突出全天候输油,不断加大野战化训练力度,使部队两栖作战能力显著增强。
陆地长距离管线铺设,他们选择最难的铺设线路,把抢修时间设置在复杂气候中。一次演练中,指挥组传来命令:“输油管道遭‘敌’破坏,要求你部组织抢修!”指挥员王东海凭借多年经验,迅速判定情况,技术人员冒雨出动,及时完成了抢修任务。他们还重点训练岸滩无码头补给这一高难课目。在大风浪、复杂海况、输油管线很难靠舰的情况下,冲锋舟队迅速出击,携带管线实施人工靠帮输油;受天气或海况影响,连续实输过程中管路易被破坏,他们利用新装备确保压力压强稳定,加大巡逻和监控力度,及时排除隐患,提升了全天候保障能力。
本报讯荆荟豫、胡玮玮报道:“部队突遭‘敌’袭击,有部分‘伤员’需紧急抢救。”接到命令后,南京军区第454医院空运医疗队立即收拢人员,迅速到达指定地点,硝烟下身着迷彩服的队员们将“重伤员”紧急救治后,送上“飞机”转移到后方医院……这是日前该院空运医疗队在近似实战的背景下,进行的一场空地一体卫勤保障模拟演练的一幕。
为提高空运医疗队训练质量,磨砺卫勤保障硬功,这个医院与空军航空兵某团签订挂钩帮带协议,派医疗队骨干对该团有关人员进行空运救护培训。同时医疗队在该团进行人员抽组、集结、机动、展开、撤收及机上人员和装备登机、下机等课目演练,既帮助基层培训了技术骨干,又锻炼了空运医疗队骨干。他们还围绕危重伤员空中运输中医疗保障的难题,进行空运救护综合演练。他们主动与某航空航天大学联系,利用该校招飞转椅进行抗眩晕训练,利用辅助工具模拟空中情景,进行抗噪音训练。按照救护伤病员登机和下机程序,队员们在野外复杂地形行进的救护车上,练急救手术、气管切开、插管、止血等救护技术。
针对训练和演练中发现的问题,他们大胆进行技术革新,提升空地一体卫勤保障科技含量。因飞机颠簸,静脉输液针头易脱出血管,他们经过反复试验,发明了套用管针;野外救生,抢救箱搬动不方便,他们组织人员进行攻关,研制成功了野战单兵救护背心,日前该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近年来,他们围绕战场搞科研,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先后完成了赴利比里亚维和、赞比亚卫生援助、我军首次陆空联合卫勤保障演练、空运救护演练等任务,受到总部、军区首长的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