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被学校重视,想要混出点名堂,唯一的捷径就是——体育教师道出的行业“潜规则”
清晨7时,初升的太阳把教学楼照得金光闪闪。在教学楼投射到学校田径场上的巨大阴影中,几个瘦小的身影正在奔跑。田径场的另一端,教体育的孙老师,眼睛紧紧地盯着这几个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的孩子。
这是北京市朝阳区的一所普通小学,但每天清晨和傍晚,学校田径场上都会出现这刻苦训练的一幕。学校周边不知情的人以为是少年体校的小运动员在这里训练,其实,这几个孩子都是这所小学的普通学生。
李先生站在田径场的铁栅栏外,指着一个短发女孩自豪地向记者介绍:“那是我的女儿,孙老师说她很有可能达到1500米二级运动员的标准。”
“如果能拿到二级,她此后上重点中学,甚至上大学都能受到照顾,或许能免去择校费和学费。”
李先生来自河南,与妻子经营一家杂货店维持全家生计。生活过得虽然不清贫,但也不富裕。
由于心疼女儿训练太苦,妻子多次反对让女儿继续进行长跑训练,但为了能让女儿进入好的中学、最后考取大学,李先生坚持让女儿进行长跑。他的坚持与孙老师的意见有直接关系。作为田径队教练,孙老师一再向李先生强调,他的女儿先天条件好,又很懂事、能吃苦,以后一定能跑出不错的成绩。
李先生是半个小时前把孩子送到学校的。“跑了十几圈了吧。这个距离,我大概也跑不下来。”看着边跑边不停擦汗的女儿,李先生的眼神流露出深深的怜爱。
其实,李先生的女儿能不能达到二级运动员标准,孙老师心里并没有谱。他只是相信,经过系统艰苦的训练,这几个孩子在全区的运动会上能拿到比较理想的名次。
对孙老师来说,学生在运动会上取得好成绩,是他在学校里得以立足的最大资本,尽管他也承认,五六年级的小学生进行这样大运动量的专业训练,很可能会伤了孩子。
但孙老师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当体育老师本来就难,当一个好的体育老师更难。”在训练课结束之后,孙老师开始向记者大倒苦水。
“我当体育老师10多年了,我并不甘心接受体育老师在学校里不被重视的弱者地位。但体育老师想要被学校重视,想要在业内混出点名堂,唯一的捷径就是带出的学生在运动会上取得名次。”孙老师说,“这就是这个行业的潜规则。”
孙老师在六七年前进修了一个体育教育学的大专学历,加上也有一定的专业训练背景,最近3年,他带的好几个学生,在区小学生运动会和市小学生运动会上取得了前三名的名次。
有了这些学生的运动成绩,孙老师顺理成章地得到了学校的重视:“学校以发训练费的方式增加了我的工资;在评一级教师职称上,我具备了竞争的优势。”
不过,对于大运动量训练,会不会使孩子身体受伤害的问题,孙老师把主要责任推给了家长:“家长有急功近利的心理,他们总希望能给孩子找到在升学时加分的途径。”
对于自己每周的20节体育课,孙老师则感叹:“我在教体育课方面,虽没有退步,但真的没有多少进步。体育课以前是怎么上的,现在还是怎么上,我的心思主要放在了那几个运动员身上。”
孙老师已多次以一个成功体育教师的身份在区里上公开课,但他很清楚,那些来听课的体育老师,最感兴趣的还是他带学生参加运动会的经历——真正能把体育课教出彩的老师毕竟是凤毛麟角。
据业内人士介绍,不仅体育教师看重学生的运动会成绩,就连教育主管部门,通常也将一个学校在中、小学生运动会上的比赛成绩,作为评价该校体育教学水平的基本标准之一。
记者在北京某区了解到,该区几所被评上体育先进的中小学校,无一例外都是在区中、小学生运动会上保持优势名次的学校。记者发现,区教委在评价一个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是不是优秀时,该校学生在运动会上的成绩基本被排在首要位置。
不过,部分体育课教学有一定特色的学校,虽然也得到区教委的肯定,但此类学校屈指可数,不成主流。(慈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