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抚琴,子期听音,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广泛流传,让古琴这门古老的中国艺术也是深入人心。
古琴发展史上的众多流派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发源于江苏。如扬州的广陵派、常熟的虞山派、南京的金陵派、南通的梅庵派、苏州的吴门派、镇江的梦溪琴馆和徐州的铜山琴馆。
为了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古琴艺术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首届中国古琴艺术节选择了于5月3日至7日在“古琴之乡”江苏常熟举办。在以“流派继承、打谱研究、古琴教学、古琴制作”等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古琴艺术保护论坛”上,各位琴家、专家对古琴艺术的现状和保护各抒己见;也有专家指出——江苏人更应传承古琴之音。
古琴艺术现状喜忧参半
古琴是中国的一门古老的器乐艺术,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一种具有很强文学性的乐器,自古以来备受文人雅士钟爱,并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曲目和典故。鉴于古琴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及其艺术魅力,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
据了解,目前保存下来的古琴曲有3000多首,需要组织专门的力量进行打谱工作,而用何种方式保护古琴,传承人的名录如何确定都还在研究中。中国艺术研究院音研所研究员、中国古琴研究会会长吴钊表示,自古常讲古琴知音难求。正确理解并传承古琴传统并非易事,其中最难还是难在传统文化素养上。目前老辈琴人均已谢世,现今活跃在琴坛上的琴人,则是其弟子或其再传弟子。他们由于各自学历、修养、审美理念的差异,特别是文化视角的不同,其艺术实践呈现着极为复杂多样的情况。有的人力图恪守师法、保存较多前辈传统;有的人则强调“发展”、“创新”,用他们学到的融汇、吸收受到西方音乐影响的现代音乐的艺术经验来“发展”古曲或演奏新曲。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用四个字概括了中国古琴艺术的现状:喜忧参半。他告诉记者,2003年11月,古琴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后一段时间受到了的追捧,很多人开始对古琴艺术感兴趣,开始去学习和了解,特别是古琴走进校园,走进青少年这些活动的确取得了一些成绩,这是让我们欣慰的。“但在这之后,很多人求快,求商业利益,过于急功近利,包括一些琴人,不好好地研究古琴、保护古琴,而是利用古琴艺术去做一些商业化的演出,以致于向受众传达的古琴艺术根本就不正宗,一些所谓的古琴班也存在类似情况,这种所谓的‘保护方式’不仅不能保护古琴,相反害了古琴艺术。这种现象折射出民族的文化自卑。”田青有些忧虑地说。有关专家指出,全国来看,包括江苏在内,对于古琴保护都存在让人欢喜让人忧的局面。
建议江苏建成古琴之乡
谈到如何保护古琴,田青告诉记者,方法一定要得当。古琴艺术是一门高雅艺术,学习、欣赏这门艺术需要一定的艺术与人文修养以及良师的指点。“古琴是一种雅器,如果表现方式不当或是不准确,非但不能让其发光,还会被其他音乐形式掩盖,这就得不偿失了。比如,有些人为了赚钱,就利用古琴做一些粗糙的商业活动,弹的技艺又不好,让人听到后非但不喜欢,还让人误认为古琴没有什么可听可赏之处,这样的所谓保护行为就会掩盖古琴真正的内涵。”田青表示,琴人应该看到“文艺复兴”的希望,也应该感受到身上的担子。
古琴本身就是大雅的,仅仅把古琴当作是爱好或者是谋生的手段,这种认识是不够的。同时古琴绝对不能打折,打折的方式只能降低它的品位。“我觉得古琴普及是好事,但是要掌握一个度,不能低俗。古琴只有一条路,才能让其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那就是坚持其品位,琴人不能媚俗,只是一味地讨好大众是自掘坟墓。”
谈起此次艺术节在常熟举办,甚至有关专家提出这样的建议,作为文化艺术大省的江苏,能否建成“古琴之乡”,以更好的保护古琴艺术?
而对于古琴保护不能打折一说,田青这样解释:“现代社会的文化多样性,真正的大众被分割成多个部分,但有些东西并不能大众化。从文化多元性来讲,古琴,它是中国文人音乐的代表,是种高雅的艺术,它本身就有文人的追求在里面,如果我们一味地要通俗化、甚至庸俗化就是讲扩大受众,这是不对的。每个文化都有其特有的受众群,我们要让每种文化都保持其特质、领域、受众,所以我一直认为古琴在这方面不能打折。”中国艺术研究院音研所研究员吴钊先生也表示,自古以来,古琴就不是一种普及性的乐器,古琴更多的是作为文化人的一种雅好。
期待江苏培养古琴传人
现在一些古琴演奏中加入了许多流行元素,吴钊告诉记者,这不利于古琴的传承:“我觉得现代化这种声光电形势仅仅是让百姓认识古琴、知道古琴采用的一种手段,持久的工作还是要做踏踏实实的、实际的古琴的传承。”他表示,保护的当务之急首先要加强古琴传统的研究工作,明确其具体内涵及其与西方音乐艺术传统的异同,明确古琴传统原样保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切实做好其传承工作,培养出一批能原样保存传统的年轻传人。其次要明确“传谱”与“打谱”、传承与创新的界限,将琴曲“打谱”和新曲创作建立在忠实继承传统、反映传统的基础上。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工作,积极改进专业古琴教育,将古琴演奏与理论研究或作曲实践结合起来。虞山琴派传人、虞山派古琴艺术馆馆长朱唏认为:在古琴艺术的各个环节都要抓紧。“我想我们以后研究保护在传承人的培养、在理论的研究、在打谱的方面,包括古琴的制作都要花大工夫去做好。”
在相关古琴的论坛上,一些专家也指出,目前古琴的传承和保护做的还远远不够,行内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专家表示,古琴应该借鉴其他国家的保护和传承形式,做好传承人的音像、资料、光碟的出版和琴学文献的整理研究以及古琴的教学。也有专家表示,技艺的传承要按照各流派的风格传承,古琴还是较少受到西方文化侵蚀的一块净土,要保持其特有的各流派的多样性,在传承做好的基础上再进行创作。谈到古琴具体的保护方法,田青告诉记者,真正的保护还是琴人的努力传承,因为刚学习古琴的人必须要从头从根学起,要学最古老最典范的技艺,才能让这一遗产不变样。对于一些人提出的创新、创造一说,田青回应说,“在古琴目前所处的现状下谈创造很无知,我们可以原谅,但是这些人要明白,在保护还没有做好的情况下谈创新就是断绝后路。”有关专家指出,作为文化大省的江苏,能否培养出更多的年轻传人,以更好地保护古琴艺术。
新闻链接<<<
中国古琴顶级艺术大师走进常熟
古琴艺术节
点亮常熟黄金周
5月7日上午,常熟理工学院报告厅座无虚席。场下静悄悄的,听众们随着场上曲子的节奏或点头微笑或闭目倾听,沉醉其中。这里正在上演“和鸣”——古琴艺术进大学活动。常熟理工学院爱好古琴的师生及一些社会古琴艺术爱好者闻讯而至,与全国古琴顶级艺术大师面对面交流。本次活动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共常熟市委宣传部、常熟文化局及理工学院联合承办,是5月3日至5月7日在常熟举行的首届中国古琴艺术节节目之一。这是我国迄今为止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古琴艺术节。
武汉音乐学院丁承运教授的《神人畅》为本次活动拉开了序幕,宁静、悠远、清润的弦音不绝于耳,沁人心脾。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吴钊老先生的《山居吟》、上海音乐学院的戴晓莲教授的《潇湘水云》、中国民族乐团的余青欣老师的《欧鹭忘机》亦给大家带来了听觉上的美妙享受。天津音乐学院的李凤云、王建欣教授夫妇的琴箫合奏《梅花三弄》,配合默契,引人入胜。常熟古琴艺术馆馆长朱晞的《平沙落雁》,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盘旋顾盼的情景。中国音乐学院的赵家珍教授一曲《广陵散》演奏出了悲壮的历史,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通脱旷达,激越高远,让在座之人内心为之颤动。最后中央音乐学院李祥霆教授的《流水》为本次古琴盛会划上了完满句号,他的曲子是一幅写意性山水的感性呈现,眼前不时给人以一派流水自天际飞泻而下的壮观景象。
除了亲自演奏,艺术名家们还给观众进行了古琴艺术知识的讲授。中国艺术研究院音研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崔宪老师为本次古琴艺术演奏进行了精彩的讲解,崔老师在讲解过程中借鉴历史,又结合时政,充分体现了审慎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他还对常熟理工学院学生对古琴艺术表现出的极大的热情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赏。
常熟理工学院党委书记许霆教授介绍说,举办中国古琴艺术节能够让大家更多地了解古琴艺术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精品,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把古琴艺术请进大学更有利于让年轻一代大学生通过古琴艺术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和鸣”,成为传承中国人文精神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音”。
据悉,中国的古琴文化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三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一历史长河中,常熟是古琴艺术的中兴之地,“虞山琴派”历史悠久,享有极高声誉。常熟历史文化名城因古琴艺术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而更显其诱人的魅力和蓬勃的生机。今天,活跃在世界各地的各派古琴人大多为常熟“虞山派”的后人。古琴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常熟更被联合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组委会授予“古琴之乡”称号。今年,在众多城市中,常熟脱颖而出,成为首届中国古琴艺术节的举办城市也是众之所望。本届艺术节既反映出古琴的悠久历史,又展现出当代古琴演奏的最高水准,同时又极具现代气息的视听效果。
记者 中游 通讯员 孔爱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