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可谓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七天下来,这些外地演出团受到的欢迎程度,远远超过了本地艺人。
提到民间艺术的现状,近年来出现更多的是“濒危”、“失传”、“拯救”等词语。昨日,为期七天的第二届湖广会馆民间艺术节在湖广会馆落下帷幕,七天的热闹,让民间艺术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无法回避的是,本地民间艺术品种不够丰富、产业化程度不高等多种尴尬现状也再次浮出水面。
尴尬一: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在吸取首届民间艺术节经验的基础上,这次的湖广会馆民间艺术节拓宽了视野,除了本地的剪纸、面塑、竹壳、草艺、叶脉画、抛沙画等民间艺术形式外,主办方还邀请了河北吴桥杂技、云南西双版纳民族艺术团等外地民间艺术表演团体参加演出。
真可谓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七天下来,这些外地演出团受到的欢迎程度,远远超过了本地艺人。
记者昨日在现场看到,十多位西双版纳民族艺术团演员们被现场观众团团围住,他们先后表演的草裙舞、口舔火碳、火舞、踩钢刀等,不时赢得观众阵阵掌声;而另一边本地的泥人、剪纸、木雕等艺术展示,显得较为冷清。而此前吴桥杂技艺术团的杂技表演,也引来了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对此,民间艺术节相关负责人分析称,一方面是因为大家对外地的民间艺术本来就很好奇,而另一方面在全国都叫得响的本地特色民间艺术的确较少。
尴尬二:难见青年民间艺人
民间艺术的失传、后继乏人等,一直是困扰民间艺术发展的一个症结。本次民间艺术节上,也凸显了这一问题。记者在现场看到,从民间工艺到民间演出,本地从业者多为中老年人,很少看得到年轻人的身影。一些老民间艺人也表示出无奈:“我们也很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民间艺术的发展中来,但是对年轻人来说,从事民间艺术确实是个苦差事,不仅要耐得住寂寞,还要经受得住清贫。”
记者随机采访一些游客,对于这样的现状,很多人觉得惋惜,其中很多青年游客对剪纸、面人、竹编等也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只限于自娱自乐,不会考虑作为职业。多数游客表示,这种状况的改善还有赖于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宣传。
尴尬三:民间艺术亟待产业化
民间艺人的艰难生存状况并不为大众所了解。虽然民间工艺品所用的材料并不昂贵,但手工制作却很费时费力,其价值也自然涵盖其中了。记者在此次艺术节的现场看到,虽然很多手工艺品如剪纸、泥人、抛沙画等工艺精美,但大部分都很廉价,一个泥人售价一元钱到几元钱不等,普通的剪纸也只卖到数元,七天下来,不少民间艺人都还“囊中羞涩”。而这跟目前重庆民间艺术产业化程度不高有关。据了解,我市原有的17家市属工艺美术企业目前只剩4家,且生存状况维艰,除了比较知名的谭木匠外,其他都没有打出品牌,民间艺人们也多为散兵游勇,不成规模。
湖广会馆:10万元给民间艺术搭台
记者了解到,举办此民间艺术节,湖广会馆投入近10万元,虽然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会馆负责人称,他们会坚持每年举行这样的艺术节,为民间艺术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在民间艺术不景气的情况下,湖广会馆坚持举办这样一个民间艺术节,被很多人视为难得之举。除了费时费力外,还牵涉到费用,其中包括场地布置费、海报设置费、演出团体的演出费等,据本次民间艺术节相关负责人透露,整个费用大约在十万元左右。另外,一些零散的民间艺人在会馆内进行展示,他们也一律免费提供场地。
湖广会馆相关负责人称,湖广会馆建筑群本身就是一个有着历史文化遗迹,承担着这个城市的文化责任,在古色古香的会馆内举办这样的民间艺术节,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一种责任,想唤起更多人对民间艺术的关注。而在连续举办了两届之后,也已经初见成效,让数万游客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
明三娘:这种平台还应再多些
我市著名的民间女艺人、面塑家明三娘也参加了这次湖广会馆民间艺术节,现场展示了她的精湛技艺,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明三娘称这样的活动应该再多些。
俗话说,天津有个泥人张,重庆有个面人明,可见明三娘在面塑艺术上的造诣。她曾被评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家”,去年赴日本演绎重庆民间绝技。在这次的湖广会馆民间艺术节上,明三娘亲自出马,受到不少游人的追捧,还有些仰慕者要求与她合影留念。说到这次民间艺术节,明三娘称是个好事情,给重庆优秀的民间艺术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但是她同时感慨,这样的活动还是少了,“我们好的民间艺术无法展示给世人,那就太可惜了。”
记者 康延芳/文 吴子敬/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