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阿布凯马勒镇街头的军民。
本报记者 杨 俊摄
刚到叙利亚当记者,最想去的地方是每天都在传来自杀式爆炸等恐怖袭击消息的邻国伊拉克,但苦于记者证尚未办好,前往伊拉克的手续无法办理,只好退而求其次,走访了叙伊边境叙方一侧的小城阿布凯马勒。
沿途的“巴格达咖啡店”
阿布凯马勒镇位于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东北560公里。由于道路的原因,叙利亚司机将记者先从大马士革载到了东北部省份代尔祖尔的省会代尔祖尔市,稍作停留后,便沿着幼发拉底河赶赴阿布凯马勒镇。
在通往阿布凯马勒镇的公路上,几乎所有供路人休息的咖啡店都以“巴格达”命名。记者光顾过两家“巴格达咖啡店”,他们的店主都是叙利亚人。当被问及为什么要以“巴格达”为店名时,他们都表示,首先因为这条公路是通向巴格达的,其次是很多伊拉克难民都是经阿布凯马勒镇进入叙利亚,其中一部分会经过这条路前往大马士革,咖啡厅以“巴格达”命名会使这些伊拉克人感到亲切。叙利亚店主照顾了伊拉克人的乡情,伊拉克人也自然照顾了叙利亚店主的生意。这里的咖啡并不贵,每杯50叙镑,按官方汇率约合1美元。坐在阿拉伯风格的廊檐下,看着满眼的黄沙,品着阿拉伯特有的苦咖啡,心头不由得涌起一阵苍凉。
这里的河流不知道战争
幼发拉底河发源于土耳其东部山区,经叙利亚再到伊拉克,全长2750公里。幼发拉底河沿岸是叙利亚的农业主产区,叙每年用水量的90%来自这条河流。从代尔祖尔市到阿布凯马勒镇的公路有近一半是沿幼发拉底河岸而建的。记者要求司机停下车,走到河边坐下。湛蓝的河水宽广而平静,缓缓向东流淌着,流向伊拉克。几位阿拉伯老人悠闲地在河边垂钓。
因为叙利亚的旅游业尚处在起步阶段,且由于这里靠近伊拉克边界,很少有外国人到这里来,像记者这样黑眼睛黄皮肤的人更是少见,不一会就有几名骑着摩托车的阿拉伯人围拢过来。在得知记者是中国人后,都纷纷表示自己的摩托车是中国的“嘉陵”或“力帆”。他们与记者说了很多话,但留给记者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在谈到伊拉克和幼发拉底河的时候,其中一个人说:“这里的幼发拉底河不知道战争。”
“我们都是阿拉伯人”
当记者注意到手机上的地名已经显示出“阿布凯马勒”时,司机将车子停到了镇中心。
阿布凯马勒镇虽小,但却因伊拉克战争而变得有些名气。这里曾是伊拉克执行“石油换食品”计划时的重要口岸,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爆发后,大批伊拉克难民从这里进入叙利亚。这里也曾经被美国指责为非法武装分子越境进入伊拉克的偷渡地点,这里还曾发生过叙利亚边防部队与美军的交火事件。但记者眼中的小镇此时宁静而祥和,只是小镇的人口明显已超出了其承受能力,放眼望去,到处都是人。
路边小店内的货物充足,大饼、奶制品、咖啡、红茶以及蔗糖等阿拉伯人的日常食品一应俱全,只是价格都不算便宜。由于相貌相似,记者很难分出伊拉克人和叙利亚人。当地人告诉记者,这里的伊拉克人很多,可以说到处都是。但当记者问其中一个人是叙利亚人还是伊拉克人时,他的回答幽默而又带着几分严肃:“我们都是阿拉伯人。”
根据联合国估计,自伊拉克战争以来,进入叙利亚的伊拉克难民总数已达102万,占伊拉克境外难民总数的50%以上,而叙方的统计数字则更高。大批难民的涌入,使叙利亚各地的物价和房价暴涨,叙利亚为此承受了很大的经济压力。
“统一的阿拉伯民族”是叙利亚复兴党的政治理念,叙利亚在阿拉伯国家难民问题上一直都持开放态度。正如叙新闻部一位官员所说:“叙利亚在中东战争中接纳了巴勒斯坦难民,在伊拉克战争中接纳了伊拉克难民,在黎巴嫩战争中又接纳了黎巴嫩难民。没有哪个国家有资格在这个问题上指责叙利亚的慷慨。”
结束了对边境小镇阿布凯马勒的短暂访问,记者踏上了返回大马士革的归途。这次采访给记者最深的感受就是,宁静的和平弥足珍贵。
(本报大马士革5月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