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的《品三国》(上)印数已达到了200万册,成为出版界的奇迹。而今年刚出版的《品三国》(下)的发行量不到一个月就攀升到160万册。昨日,易中天带着《品三国》(下)来到深圳书城中心城与读者会面。短短一个小时,就签出了2000本书。
面对媒体的易中天,还是依然谨慎小心,回答问题滴水不漏,用他的话说是怕中了媒体的“陷阱”。尽管如此,他不避谈收入问题,也依然把持着不分析问题的态度。但他谈到酣处,大笑鼓掌,还是显露出了湖南人的爽直性情。
海外讲座受追捧
晶报:《品三国》(下)与上册会有何改进和区别?对于上册受到的批评,是否会在下册中进行一些修正?
易中天:我需要强调一点,《品三国》(上)和(下)是一个整体,是一本完整的书,而非续集的意思。只是因为字数太多不能做成一本。在上册出版时,下册其实已经完成了。上下册都是在做一个总体的安排。共有四个部分,每部分十二集,是很系统的。但是,下册有两处进行调整的地方。可以说,下册中的二十四集已经摆脱了电视节目的限制,下册每一节的字数多了,还增加了一个将近三万字的结束语,完全按文稿的方式来写,而非讲稿。
晶报:您4月中旬到了美国,十多天在大学里做访问做讲座,据说讲座场面也非常火爆。
易中天:这次讲座是应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馆的邀请,参加文化中国名家讲坛的活动,同行的还有中央音乐学院的讲师赵仕民。途经旧金山、洛杉矶、波士顿、纽约等城市,做了五场演讲。讲座的内容有中国文化的特征,品三国,讲中国城市的个性与魅力等。有几个事情让我感到意外。一次是安排我们参观美国环球影城,坐游览车,车一开,发现前面所有的中国人都回过头来,下车后就纷纷过来照相了。在纽约的唐人街,一进门服务员就把我认出来,抱着书和碟过来找我签名。
在哈佛大学时,本来要讲“我读先秦诸子”,主办方一听这题目就很紧张,担心没有人来,叫我换题目。我说改题目叫《中国人的智慧》,内容还得是先秦诸子。可是没想到,讲座一开始人都是爆满。讲座完后,有人围着我流着眼泪问:什么时候再来?有留学生说,感到似乎回到了当年在国内读书的大学讲堂。后来接受美国中文电视台的采访,被问到:到美国传播中国文化最合适讲学的是什么内容?我说先秦诸子。现在由于资讯的发达,国内的信息他们都知道,也都很关心。
成名只是偶然
晶报:您从书斋走出来,在电视《百家讲坛》里讲座成名。现在出现了很多以您这样的方式品评历史和经典的,这样的模式如今已变成了一个现象。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易中天:对于我来说这完全是无心插柳的事情,《品三国》(上)首印55万册,有人问我怎么样?我说这是疯了。没想到(上)卖200万册,更没想到(下)不到一个月卖了160万册。不用评价,完全是意料之外的事,这本来就是个意外。
我把它看成是偶然现象。我不主张一种现象刚出现时就过早地发表评论。但凡是现在匆忙发表评论的,历史将证明他无一不错。有些人喜欢预测,妄加评论。当年《品三国》(上)招标回来,几乎所有人都说会失败,那结果怎么样呢?怎么没人站出来说话。
我只想闯出这条路来
晶报:但是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您似乎是突然红起来的。在这个偶然现象的背后是否也是有必然的结果?
易中天:我的品读中国书系从1995年开始出第一本,我实际上是做了十年的准备。我说的准备是把学术走向大众的准备,而这个准备是至关重要的。我从1995年开始,把书写得好看,从2000年开始,与电视接触,做各种谈话节目。上百家讲坛前,有五年电视从业经验。我只是想闯出这条路来,后面会怎样,我不知道。我只是希望读者多点,观众多点,就很满足了。后来机遇突然来了,抓住了,所以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为此我准备了十年。那些所说的一夜蹿红,纯属胡说八道。
晶报:有评论说您的《品三国》有误读历史的硬伤,您是否会在意别人的这些批评?
易中天:我敢说,说这话的人都不懂历史,都不是学历史这一行的。我也会上网看一些评论,每天到网上一目十行地看。对于他们的评论,我不做评价。但是,也有很多历史专家支持我,比如王元化、樊树志、李泽厚,他们都很支持我。
要有出出进进的本事
晶报:关于您的收入问题,也有不少传言。在中国作家中,高收入也成为了人们的话题。您能否透露您去年的收入?
易中天:我有个出版社开的税单,去年我出版了品读中国五本书,个人所得税是60多万。我之所以说税,是想让媒体有个导向,关键不是挣了多少钱,而是纳了多少税。我觉得纳税更好,让大家知道,他们不但有收益,还为国家做了贡献。否则,我做的贡献往往被忽略,这不公平。也帮助国家监督有没有偷税漏税。同时,可以让我们监督出版社按时付稿费了没有。现在,很多出版社都是拖欠稿费,我现在好几笔都没拿到。
晶报:您现在已经完成了《品三国》,下一步有何打算?
易中天:书出版了,还得完成节目。然后稍微调整一下,再作下一步的计划。《品三国》还有12集未播出。我现在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做研究,已经不教授课了。
晶报:您现在很忙,这样的状态是否会干扰到研究和写作?
易中天:我很忙,但并不是所有的时间都被采访和活动挤满了,我习惯把活动集中起来去参加,“打包”采访,同时也过滤掉一些活动。一回到厦门,我就“闭关”一两个星期,坐在电脑前一动不动,谢绝一切打扰。做这样的人,一定要有出出进进,上上下下的本事。没这本事那就绝对是混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