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人们的消费需求都集中在一个有限的时间里,确实给目前的公共服务带来了许多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黄金周的生活质量刘国航
屈指算来,实行黄金假日周制度已是第十个年头。如今“黄金周”已经成为放长假的一个代名词。
然而,抛开单纯的经济因素,人们对实行这一长假制度的利与弊的争论似乎一天都没有停止过。一些人支持实行黄金周制度,但建议在放假天数不变的前提下对现有黄金周放假方式进行调整;还有人则不支持现有黄金周制度,而是建议以带薪休假全面取代黄金周的集中休假制度。但是不管怎样,实行黄金周制度确实使宪法规定的公民休息权利得到了充分保证,而且使很多人逐渐适应了一种新的休假方式,并由此养成了固定的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但也不能否认,以目前这种特殊的人为方式,将人们的消费需求都集中在一个有限的时间里,确实给目前的公共服务带来了许多困难,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黄金周的生活质量。
在我看来,实行黄金周制度以后,最突出的特点是,由于旅客拥挤,各个旅游景点的接待压力骤然加大,从而严重危及自然环境,甚至不可避免地带来环境污染。尽管黄金周期间加大了对名胜景点的环境保护工作力度,但严峻的现实再次告诫我们,仅仅依靠景点管理人员的增加,是很难使环境不受到损害的。而近几年内,我们尚不完全具备带薪休假的条件,利用黄金周出游的人数仍会相对集中。在这种情势下,要提高黄金周的生活质量,就必须从如何提高公民的自治意识入手,即以主人翁的视角和态度参与对名胜景点的环境保护和其他公共事业的安全事宜。
所谓的公民自治意识,不单单指一个公民应享有的政治和社会权利,而是将这种权利细化在各个领域中,就是保证公民在充分享有权利的前提下,通过实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相互监督的过程,达到使社会公共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与保护的公共目的。无庸置疑,一处处名胜景点的环境保护,如果仅依靠行政力量管理,而得不到广大游客的真诚理解和用心呵护,就难免出现“人过草枯”和其他环境污染的悲剧。那种动辄依靠罚款和“人盯人”的机械管理手段,既不切合实际也难以达到应有的社会效果。而公民的自治意识往往是解决类似问题的一大“拐点”因素,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黄金周制度实行之初,公众的关注重点与目标往往集中在各个景点服务的质量和为之配套服务的各个环节上,如名胜景点是否有借机涨价和坑蒙拐骗行为,饮食卫生是否得以保障,长途旅行的交通工具是否正点安全,等等,有关政府部门也将解决投诉重点放在如何保护消费者的出行住等具体事宜上。如今,随着黄金周制度及其辅助措施的日益完善,对旅游者的自身素质要求则凸显出来了。诸如在游玩中注意保护自然景观原貌,杜绝人为的污损;不随意丢弃垃圾,不随地吐痰、排泄;以平和姿态处理冲突,不吵闹、不喧哗,不呕气,理解与服从景点管理人员的指挥,等等。只有旅游者和管理者的倾心互动、互相理解,才能使众多名胜景点的环境保护成为可能。否则,就难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共生共荣。
公民自治意识的增强,既应依靠个人的内心自觉,更得益于一个良好习惯的培养和对公德意识认同心理的长成。单就实行黄金周制度而言,就应更多地从养成公民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着手。要让游客从“我必须热爱和保护环境”的被动意识向“自然环境的好坏与我的利益密切相关,我应该爱护和保护”的主动心理过渡,使其以主人翁的意识对待名胜景点的自然环境保护。久而久之,个人的内心自觉一旦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势必会逐渐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德意识的形成。可以想象,每个游客都能自觉和自然地爱护景点的一草一木,远比那种因惧怕罚款而被迫服从的景象感觉和谐多了,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真情流露,也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公民自治意识的张扬。如果从这个意义出发,黄金周的生活效应就会进一步显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会更自然和睦。
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的产生,一种公民自治意识的形成,既要依靠自身的力量,也要倚仗起码的社会良知。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不可能完全放任自己的任意举动。实行黄金周制度本身,不可能使每个人身心完全放松,只有那些平日对大自然怀有热爱和敬畏的谦谦君子,才会感觉保护自然环境有多么重要,才会由衷地感悟到“公民自治意识”的养成又是多么可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