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天津女排,那是闻名全国的“冠军队”;提起天津女排主教练王宝泉,很多人都会钦佩得竖起大拇指,他是目前中国唯一一位夺过大满贯赛事冠军的金牌教练,曾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最有突出贡献的教练员,先后荣获过市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光环”满身的王宝泉,近日又被评为本市2006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劳动模范。
现年46岁的王宝泉,在排球界享有“儒帅”的美誉,十几年的运动员生涯造就了他永不言败、坚定执着的性格。
退役后的王宝泉继续从事教练员工作,曾连任三届中国女子排球队的助理教练。2001年,天津女排在全国联赛中处于降级边缘,当时王宝泉在中国女子排球队任助理教练。为了天津队的需要,他放弃了荣誉和个人利益,以大局为重,临危受命,挑起了天津女子排球队主教练这副重担。
“既然领导信任我,说明我有这个实力和能力,相信自己,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才是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品质。”王宝泉经过深思熟虑,研究制定了天津女子排球队的发展计划,上任伊始,他就潜心钻研中外女排发展动态,埋头苦干,实行全封闭、军事化管理,他带领运动员摸爬滚打,为大运动量训练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使全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由于工作的压力、任务的繁重、体力透支、身体超负荷运转,王宝泉病倒在训练场上,高烧不退,视觉不清,半边身体不能动,行动受阻,经医生诊断为“急性结核性脑膜炎”,这种病的后果不堪设想,有致残致死的可能。但九运会大赛已经在广东打响,王宝泉不顾医生、家人和领导的劝阻,不惜以一纸“生死状”抱病前往赛区,置生死于度外,毅然到场地亲自指挥比赛,他的这种忘我工作的精神,无私无畏的品质,极大地鼓舞了队员们的士气,激发了队员们斗志,在全体队员的共同努力下,天津女排取得了九运会女排比赛第五名的好成绩。次年,王宝泉带领天津女排的姑娘们敢于超常突破,加快发展步伐,抓训练比赛突破点和增长点,克服了困难,顽强奋战,连克八一队、辽宁队等强队,勇夺天津体育史上第一个女排全国联赛冠军,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在成绩面前,王宝泉头脑清醒,认识到打江山难,保江山更难,天津女排决不能昙花一现。他知道要想女排取得新突破,必须理出新思路,拿出新举措,走出新路子。王宝泉深知天津女排有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了弥补不足,全队确定了“配合默契,化整为零,整体推进,寻求突破”的全队发展方向和训练指导思想。为了强化优势练好防守,王宝泉与运动员们同甘苦、共患难,每天进行几百次大强度的扣球强化防守训练,一天的训练课下来,累到筋疲力尽,但王宝泉暗下决心,坚持、坚持、再坚持,他以顽强的意志,为运动员们做出了榜样。“魔鬼式的训练”令天津女排形成了攻不破的长城,不仅有效地化解八一队、辽宁队高大主攻手的强攻,也瓦解了江苏队、浙江队小巧灵活的快攻,天津女排具备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树立起一种不服输的团队精神,形成了对手畏惧的“牛皮糖”球风。有了这种精神,天津女排敢于向任何一支强队发起冲击。在2003—2004年度全国女排联赛中,面对强手,她们以“炸碉堡”、“啃骨头”的精神,打下了一个又一个硬仗,好多场次都是在艰难的3比2的局数下反败为胜赢得了比赛的最后胜利。此后,他们又取得了第一届全国排球大奖赛冠军,使天津女排成为“三冠王”。
夺冠后,王宝泉经受住了荣誉的考验,训练抓得更精,战术抓得更细。他在训练中从不留情面,为备战十运会,天津女排在蓟县基地进行了残酷的“魔鬼”集训。每一场训练结束后都有队员在哭,作为教练王宝泉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多想去安慰这些姑娘们几句,但是他不能,他像一个“魔鬼教头”一样一天一天地加大训练强度。李娟的腿伤打着封闭、丁红莹的手腕忍着剧痛、杨洁每天训练前都要绑脚、李珊几次带病坚持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女子排球比赛中,天津女排经过奋勇搏杀,以全胜的战绩,第一次夺取全国运动会的冠军,这也是天津体育史上第一枚三大球全运会金牌,实现了全运会、全国联赛、全国锦标赛、全国大奖赛的大满贯,成为中国排球史上第一个在四年全运周期内,包揽全国联赛、全国锦标赛、大奖赛、全运会冠军于一身的球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