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5月8日电(韦嘉、贾霞)由中国考古界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乌拉特后旗历史文化考察团”,不久前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后旗境内考察认为,乌拉特后旗境内两条并列且走向相似的汉外长城,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北部的长城。
内蒙古长城遗址(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这一考察团成员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所长魏坚和内蒙古自治区社科院教授舒振邦、研究员何天明等人组成。他们在今年3月底对内蒙古乌拉特后旗潮格温都尔镇巴音努如嘎查呼仁陶劳盖山上的汉外长城北线段进行了考察。这段长城在离中蒙边境大约18公里处,一直延伸到蒙古国境内。
考察团专家们对这段长城进行了详细的测量。据测量,这段汉外长城,里层有6层高,外层有6-7层高,墙体顶宽2.3米,高度1.15米。
据魏坚教授介绍,经考证这条长城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墙体两侧以戈壁滩上裸露的片岩就地取材叠砌而成,中部填砂土碎石.经过多年的风雨侵蚀,砂土流失,两侧石砌墙体向中部倾斜。据介绍,专家们在长城附近的山坡上还发现了当时修建长城的采石场。
对于其中一段修筑不规则的长城,专家们各执一说,有的认为是偷工减料造成的;有的认为可能正值战时修建,军心不稳造成的工程没有按当初的标准修建;还有人认为是由于山洪冲毁后再修时与当初修建有所不同;也有认为是在建长城时专门留有缺口便于人们搬运石料,后来再补建时与当初修建有所不同。
在汉外长城的不远处还有烽火台,周边以石片垒砌,中部填砂,烽火台和一处房址连在一起,房址的北墙借用烽火台的南面墙体。其中南墙最厚,东墙北侧与烽火台相连处有门,烽火台和房址的墙体砌筑方法相同,均是两侧用石片垒砌,中间填砂土石块等。在西尼乌素嘎查境内还有一个保存较为完整的烽火台,烽火台上部每隔2尺土压一层梭梭,起到加固作用。
--
内蒙古区域内的长城状况不乐观 许多遗址已不见
“自古以来,内蒙古地区就是北方游牧文化和南方农耕文化的交错带,无论是汉民族还是游牧民族,许多朝代的统治者都在这片土地上修筑长城。”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内蒙古长城在全国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总里程数最长———占中国长城5万多公里的1/5还要多;修建朝代最多———不仅拥有秦、赵、燕等各北方诸侯国长城,而且拥有秦汉、北魏、隋、金、明等各代长城。>>点击详细
内蒙古宏基路桥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因故意毁损明长城,最近被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处以罚款50万元的行政处罚,这是内蒙古对故意毁损长城而进行行政处罚的首例案件。>>点击详细
多种因素致长城缩水 万里长城已不足2500公里
据明代史料记载,长城全长约6300公里,所以被称为万里长城。“但这个名字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失去意义。”9月27日,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在陕西省榆林市参加驻华使节走长城活动时痛心地说,“调查显示,明长城有较好墙体的部分已不到20%,有明显可见遗址的部分已不到30%,墙体和遗址总长不超过2500公里。在一些人迹罕至、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长城实际上已经消失殆尽了。”>>点击详细
我国长城现状令人担忧 保护长城已刻不容缓
我国的长城,在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没过多久,世界古迹基金会就把它列为100个最濒危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长城正在我们的眼皮底下一天天残破、湮灭。>>点击详细
长城保护条例实施 七种破坏长城行为被禁止
(责任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