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昨日发布的第24次药品降价令,使86.7%的中央政府定价目录药完成价格调整。与此同时,消息人士向记者透露,国家发改委将着手从体制上解决药品虚高的问题,而不再单纯依靠降价令。
国家发改委昨日发出通知,决定调整260种西药的最高零售价格,涉及消化系统药物、呼吸系统药物等10个系统的药物,其中70%的品种价格进行了下调,平均降价幅度19%,最大降幅62%,降价金额约50亿元;对其余的30%左右廉价药品,维持原价;对市场供应紧缺或断货的18种药品,适当提高了价格。
“药品降价令恐怕已经走到尽头了。”中国社科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永建的理由是,目前这种单纯的降药价,事实上并没有使患者真正买到低价药。药价虚高其实是多种问题的综合反应,药品价格的形成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医疗体制、社会保险保障制度、药品管制政策、药品采购制度、药品企业的经营管理,等等。要从根本上解决看病贵的问题,必须综合地解决好相关问题,而这些问题不是单纯靠降药价就能解决的,也不仅仅是发改委一家的事,需要多方面的改革与协调。
国家发改委日前分析医药行业2006年运行情况时也表示,一些临床常用廉价药和小品种药,由于利润有限,生产企业不愿生产,经销商不愿经销,医院不愿使用,最后退出市场,临床面临廉价经典药的短缺,甚至断档的危机。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的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他已获悉,药价已经降得差不多了,国家发改委下一步将研究体制性的问题。
从降价药品的数目来看,目前列入中央政府定价目录药品共1500种左右。从2006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分7批对列入中央政府定价范围内的药品重新核定了价格。其中,900余种不同程度地降低了价格,约占70%;70多种廉价药品调高了价格,约占5%;300余种药品维持原价,约占25%。由此推算,国家发改委已经对定价目录中的约1300种药品价格进行了调整,占86.7%,余下的仅有200余种,约占总数的13.3%。
国产药降价成全高价进口药
在国家发改委24次降药价之后,已经有900余种药品不同程度地降低了价格。中国社科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永建指出,国产药品价格的不断下调,导致进口药在我国更受青睐。
他解释说,根据国家规定,医院售药可以顺加加价,也就是在药品进价上加不超过15%的价格。医院购进的药品价格越高,医院加价后获得的利润也就越高。在“以药养医”的局面下,医院当然愿意买高价药。
据了解,在我国,进口药和合资药一般都享受单独定价,不受国家发改委药品降价令的影响。目前国产的注射用头孢曲松钠(1克/支)售价为10多元,而进口的却卖到90多元。医院若销售前者,大致每只可加价1.5元,若销售后者,则每只可至少加价13.5元。
张永建进一步分析说,目前我国有五六千家药企,数量过多,规模小,的确需要进行结构调整。但是如果药价一味下降,导致国内药企因利润空间受挤而倒闭,跨国药企的竞争压力减小了,药价会更高。我国医药产业的结构调整需要在市场的主导下,配合政府的调控来实现。
本报追踪
百药企上书国务院尚未得到批复
距百家药企二次上书国务院已有一个月的时间了。记者昨日从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获悉,目前他们尚未接到国务院的批复。
据悉,百家药企此次上书的内容仍是药企普遍反映的问题,包括“以药养医”体制的弊病以及单纯降药价带来的问题等。
今年年初,该协会曾代表百余家药企首次上书国务院。在向国务院递交的《关于改革“以药养医”机制的建议》中,包括石家庄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等国内医药企业巨头在内的100多家药厂认为:单纯的药品降价,不能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而“以药养医”这个体制性顽疾正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该协会上述负责人透露,国务院已对他们的首次上书给出了批示,但目前尚无实质性举措。
国家发改委日前分析医药行业2006年运行情况时,把“药品价格持续走低,行业盈利能力大幅下降”列为医药行业效益增幅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赵艳红 北京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