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政府部门紧急召开会议,制定整顿兵马俑仿制工艺品市场措施的同时,本报报道引起临潼区复仿制行业人士强烈共鸣。众多业内人士纷纷对该行业多年整顿无果,反致使政府认可的规范企业面临倒闭的临潼旅游市场销售“怪圈”发表自己的看法。
据相关人士透露:1995年至2000年之间,是临潼区复仿制行业发展最迅速的一年。当时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员有800余人。可到目前,包括规范企业、家庭作坊在内的所有从业人员只有不足300人。其中妇女占从业总人数的90%,其中40岁以上的妇女占70%。小作坊工人未经培训就上岗,每人每天制作俑至少200个,每月工资1300元左右,规范企业工人经半年培训上岗,每人每天限量制作30个俑,按每个俑提成比小作坊工人的提成高出三分之二的数字计算,规范企业工人每人每月工资800元左右。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复仿制行业只是个靠地养家糊口的“小本买卖”。从事此行业的技术也不被重视,逐渐成为中年妇女的“专利”。有业内人士认为,再不提高警惕,按照这样的数字推算,未来5年内,从事秦俑复仿制行业的中年妇女逐渐退休,而她们掌握的专业技术将面临无人继承的“断代”危机。
问题二:制作仿制品的模具由生产者自行制作,不规范的模具直接导致秦俑产品形态、规格不规范,影响有特色、有价值的仿制工艺品的整体形象。
记者经多日调查发现,无论是规范企业还是家庭作坊,其制作仿制品的基础都是自制的模具。模具设计的规范与否,直接影响着产品的形态和规格。大多数作坊在制作俑时,只是采用最原始的“捏泥人”的方式,验收标准被定为:看起来可以就行。这样的“标准”直接导致有特色、有价值的仿制工艺品的整体形象被破坏。
问题三:大多数从业人员认为,仿制品制作技术好像“捏泥人”一样简单,只要有模具就能捏出个人形。这样的认识和做法,将直接影响产品的精细程度与质量好坏。业内人士表示,所有从业人员都应经过严格培训,并应持有上岗证,以保证产品的质量。
一些规范企业内的制作技工都是经过半年的培训与实践,才能独自上岗,其手法、制作程序都有严格要求,这是保证产品质量的最基本保障。但小作坊的工人,只是按照模具机械地操作,为增加收入而不断提高数量,这样的工作决定着其手中的产品只能是粗制滥造的劣质品。因此业内人士强烈表示,有关部门应出台技工的管理制度,引导大家重视这一行业的发展,让传统认识中的“捏泥人”成为有技术含量的专业技术,从而带动年轻人重视这门技术,将复仿制工艺继承、发扬。
问题四:只有统一规格、统一质量标准、统一规范的经营行为才能保护仿制品的特色品牌。业内企业家呼吁:要制定行业规范,自我约束,积极配合政府部门规范市场,使小作坊融入规范企业,大家共同发展,以良好形象获取更大利益。
业内人士认为,“群龙无首”是导致临潼复仿制行业混乱的重要原因。如果成立行业协会,规范经营市场,使家庭成员经过培训成为专业技工,妥善解决家庭作坊员工的就业问题,大家利益分享,风险共担,就能很大程度改善市场环境。
本报记者 付亚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