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底,来自苏丹、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以及非盟、欧盟、阿盟等方面的代表汇聚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出席苏丹达尔富尔问题部长级会议。与会者对达尔富尔问题表示严重关切,呼吁冲突各方遵守停火协议,立刻停止针对人道主义援助人员和非盟维和人员的袭击;对关于在达尔富尔地区部署联合国和非盟混合维和部队的“安南三阶段方案”表示支持。
当前,在各种政治努力的背后,最揪人心的是达尔富尔难民的生活现状。2003年,由达尔富尔地区阿拉伯人组成的“苏丹解放运动”和“正义与公平运动”两支反政府武装,开始进攻各地城镇,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和严重的难民问题。尽管苏丹政府和联合国、国际红十字会等提供了临时庇护场所和必需的粮食、饮水,但是尚未完全稳定的政治形势,仍然无法使难民返回家园。
善良的人们纷纷以各种方式疾呼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帮助达尔富尔难民走出困境。然而,最关键的还要从达尔富尔问题的根本抓起。达尔富尔问题缘起于部落冲突,冲突的实质在于对自然资源、土地和权力的争夺。可以说,要走出冲突的怪圈,就必须先摆脱贫困的桎梏。
针对达尔富尔问题,国际社会传出了不同的声音:有人主张和谈,也有人急于制裁;有人致力援助,也有人恣意责难。值得注意的是,历史经验一再证明:制裁加剧贫困,贫困加深矛盾;恣意的指责,要么别有用心,要么于事无补。阿盟近日发表声明,对美国众议院4月25日通过的关于达尔富尔问题的决议表示“震惊和愤慨”,批评美国众议院对阿盟在达尔富尔问题上所做的外交努力视而不见。
达尔富尔地区目前最迫切的需要是政治和解和经济发展,国际社会的种种努力应当着眼于此。中国政府业已做出的努力,就充分体现了这一出发点。胡锦涛主席在去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和今年2月初访问苏丹期间,就达尔富尔问题与苏丹总统巴希尔会谈,并提出了中方处理达尔富尔问题遵循的四项原则,国际社会对此反响积极。迄今,中国政府已向达尔富尔地区派遣了5个特使团,实地了解情况,为促成达尔富尔问题的政治解决而不懈努力。中国政府还十分关注达尔富尔地区的人道主义状况,迄今共向那里提供8000万元人民币人道物资援助,向非盟在达区执行维和任务的特派团捐款180万美元。中方还在继续推动有关各方通过对话,协商落实安南三阶段维和方案,并与各方一道推动苏丹政府与反对派恢复谈判。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中方的有关立场是公正、平衡和可行的。
实现达尔富尔的持久和平、稳定与发展,是苏丹人民的热切期望;真诚劝和、助力发展,应是国际社会共同的努力方向。
(作者为本报主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