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蓄着一头长发的李娜口齿清晰、镇定自若地频频出现在央视解说现场时,我们相信,正如她曾经说过的,“我的跳水生涯很完美”。2004年,她离开了国家队。如今,她跟随着中国跳水“梦之队”征战多哈亚运会、墨尔本游泳世锦赛等国际赛事,终于以另一种身份回到了这个久违的“家”。
也许我们会因为雅典的失误而记住王克楠,也许我们会因为3个奥运冠军头衔而记住伏明霞,但对于李娜,这个仅摘得2000年悉尼奥运会10米跳台的奥运冠军,人们多少有些印象淡薄。
与16岁夺冠的李娜相比,人们更多能回忆起的是那个在雅典奥运会选拔赛分数最高却无缘奥运而一脸悲伤的她。
“我的目标是2004年再把这枚金牌拿回来。”这是悉尼奥运会上,李娜失去女台单人金牌后回答记者的一句话。但她没有想到的是,她会在跳水队开赴济南进行封闭训练的最后关头被告知不能去奥运会了。“当时我觉得特别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尽管李娜奥运选拔赛积分排名第一,但突然而至的新规则搅得天下大乱,也让她圆梦雅典的愿望破灭。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国际泳联降低了部分跳水动作的难度系数,李娜是中国跳水队里遭受冲击最大的一名选手:5个自选动作中,她有两个动作被“贬值”,竞争实力被无形瓦解。此后,高难度“当道”,李娜的高规格、低难度动作日益落伍。
2005年,李娜终究还是告别了她辛苦了12年的跳水池。“虽然心里挺难受,但是我不失落,相反的是感觉到一种期盼,因为这意味着一段新的生活开始了。”回忆起往事,李娜口气也是淡淡的:“在离开跳水的时候,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我觉得这是该上学的时候了。”3年前,初到人民大学上课的李娜就像其他新生一样找教学楼还要找半天,如今她已经能够一边攻克着令人头疼的高等数学,一边尽职地做一个跳水点评顾问。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李娜正好毕业,期待奥运会的跳水现场能看到她身影。
(李 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