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很难做到这点,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这么做
“石头失而复得的传闻,恰好表达了人们的复杂心理。
在纪念石安放的操场上,连日以来常常有宗教仪式举行,包括极端保守的南方浸礼教会科学论派都有人到场。本地的卫理工会派基督教徒还在学校的各处派发自制的曲奇饼。但没人去碰那块石头。
该校社会学系的副教授巴德利·赫特在复课后做了一个小调查,就是否应该有第33名遇难者展开讨论,他注意到,支持者和反对者的人数大致相当。学生们的意见有的很独特:有人说早在赵承熙决定杀人那刻起,他已经死了,所以只有32名死难者;还有学生认为自闭的赵承熙远离了VT这个大集体,所以只有32名死难者。
22岁的卡洛琳·玛丽,是“4·16”事件中的跳窗幸存者。说起赵承熙,她的感情十分复杂:“我恨他,但也同情他。我也不知道这样两种感情怎么能够并存,但是我的确是这样想的。”
青帝认识的蕾玛·萨马哈的家人在葬礼上,则向赵承熙家庭致以慰问,“因为他们也失去一个儿子”。她的父亲说,“萨马哈”这个姓氏就是原谅的意思。
一位基督教的神父说,他和许多学生聊过这件事,不少都表示同情赵的家人,但也有不少说无法原谅他。
本地花店的老板说,全国各地的电话订单堆积如山,很多人都说:“这是点钱,请你们给死难者献上点东西,什么都可以”。但很少有人提及赵承熙。
正因为如此,包括青帝在内的许多学生,深深为凯特琳的勇气所折服。宗教研究学教授布来恩·布赖特说:“人们很难做到这点,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这么做。”
但不论人们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第33块纪念石”只是凯特琳的个人行为。由于此前媒体中充斥着“弗吉尼亚理工原谅了赵承熙”等等字样,因而导致了学校被许多人误解。
对此,该校发言人马克·奥萨斯奇在撇清此事的同时,重申学校没有和赵的家庭联系,也不准备向他发放毕业证。在官方网页的哀悼名册里,赵承熙也不在其中。
与此同时,关于凯特琳举动的争议也越来越多。“虽然表面上大家还是说着冠冕堂皇的好话”。但青帝试图跟几位好友探讨此事,发现私下里几乎没有人赞同凯特琳。
一位英语系的同学私下说,尽管凯特琳的意图是明确而善意的,但她没有权利替2.6万名火鸡人发言。因为这是个公共的悼念场所,放不放石头应该由死难者家属决定,否则就是极度不尊重死难者。
“我们都有试着帮助他,他的老师有单独辅导他,他的室友有想法接近他,警察有和他谈话,赵自己选择了这样一条不归路。凭什么要我们为他错误的选择负责呢?反而是我们这个社会对他太宽容了,过分乐观了,以为他即使拒绝了他人的帮助也会自己照顾好自己。”这位同学认为凯特琳在公开信中暗示VT不够“关心同学”是毫无道理的。
关于凯特琳一再强调的“家庭观”,也有人持不同意见。一名附近小镇的居民说,有时“家庭成员”也会背叛“家庭”,“就像赵做的那样,因此他不值得我们为他做任何事情”。
甚至关于凯特琳人品的传言也开始流传。虽然这种话不好直接讲出来,“显得人很小气”。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就表示,如果她真的是个不计名利的人,就应该一直保持沉默,站出来又不想被媒体追访,怎么可能呢?她甚至从教义出发说:“如果她真的相信自己做的是件好事,是不用解释的,因为上帝会决定她做的对错。”
不过出于对摆放人的尊重,马克·奥萨斯奇表示所有物品(连同人们写给赵的信件和条子)目前都摆放在学生活动中心。学校特别给所有同学写了电邮,要求尽量记录全世界各地向我们传达哀悼之情的人的名字,要设法永久保存人们寄来的签名板、卡片、艺术品等。
目前学校正在和美国国会图书馆联系,商讨如何保存这些物品。他说:“表达悲伤的方式有很多种,我们全部都接受,不会区别对待。”
这是最近唯一一次提到此事了
几天前,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弗吉尼亚州,参加英国在北美第一个殖民地詹姆斯敦建成400周年纪念日。虽然没有访问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但女王特别向“4·16”死难者致意,并接见了学校师生代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