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省第九次党代会召开前夕(下)
成都福利院的孩子们在社会大家庭的帮助下快乐成长。本报记者余坪摄
本报记者梅松武孙琳 “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富强、民主、文明的基础上,“和谐”成为社会主义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新坐标。
站在充满希望的新起点,围绕“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这个主题,全省各族人民以和为贵,以和为善,以和为美,努力开创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新局面。
民心是和谐之魂:
以富民为先,以实干为荣,党心民心心连心
“做一个真正对四川各项事业极端负责,一心一意为全省父老乡亲谋利益的四川人。”2006年12月3日,新任省委书记杜青林走马上任。在金牛宾馆举行的领导干部会议上,杜青林对8700万四川人民作出庄严承诺:把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天下顺治在于民富,天下和静在于民乐。”时隔20多天,省委八届八次全会召开,确立“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的工作主题。1月29日,杜青林在省政协九届五次会议闭幕大会上讲话,明确提出“四个跨越”的战略构想。3月,四川省党政代表团赴内蒙古、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学习考察。考察归来,省委提出“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和“奔富裕、求发展、促和谐、树新风”四项任务。四川人民奔走相告:“富”字当头,“强”在其中,“和谐四川”大有希望!
“谋好四川的局,干好四川的事。”新年开局,一场历时两个多月、规模空前的重大课题调研在省级54个部门和单位展开。85个课题组,上万人直接或间接参与其中。通过调研,四川的干部群众感到发展任务更重了,发展路子更宽了,发展底气更足了。时不我待,奋发图强,一种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在天府四川激情燃烧。
于是,一场以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为主的作风整顿建设活动在全省展开,矛头直指个别地方和少数干部中存在的漠视群众、官僚主义;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作风漂浮、工作不实;贪图享受、腐化堕落等问题。
于是,名山县70多名局长和乡镇党委书记走进电视直播间公开承诺,接受监督。资阳市喊响,领导干部不当“太平官”、不当“二传手”,不当“划圈领导”。“说了就算,定了就干,干就干好!”
于是,黄凤林等优秀乡镇党委书记成为“老百姓最需要的干部”。“常怀忧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职,多行利民之举”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群众满意就是最高标准”落实到干部的考核评价和选拔任用。
以民心为心,以民利为利,以民富为富,带着感情、带着问题、带着责任,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真抓实干,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在富民强省的实践中升华。
用真心,动真情,下真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4月19日,成都市龙泉驿区书房村15组,农村低保户李尚云指着自家住房高兴地说:“政府不仅为我修建了房子,每月还给我95元低保金。”5年前,第一批农村低保开始实施时,李尚云的低保金每月仅32元。
一个电话,政府出面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难;一笔资金,政府援手让昔日的“山顶洞人”搬进新居……2007年,“十大惠民行动”惠及四川人民的生产生活。
“十大惠民行动”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与这个决策相对应的严峻现实是:全省目前仍有167万绝对贫困人口,每年就业岗位缺口90多万个,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
“民忧最紧迫,民生最根本。”“十大惠民行动”件件关系民生,事事体恤民情,重点解决群众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饮水难、行路难。
在成都,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有了保障;在阿坝,大骨节病区的5-6岁儿童可以异地接受教育。短短3个月,“十大惠民行动”30个专项相继启动实施,已落实资金309亿元。其中城镇新增就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18个专项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改善民生,促进和谐,“惠民行动”如一股股暖流,温暖、滋润着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的心。
民力是和谐之源:
举全省之力,集全民之智,在更高的起点上创新创业
到内蒙古、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学习考察,决策者看到了四川民营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和巨大潜力。8700万人口的特殊省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人口压力转化为创新创业的动力。
“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加快富民强省进程。”4月22日至24日,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刘沧龙、杨铿、王航、曾清荣、乔天明等知名民营企业家的座位摆放在省委会议室第一排。
“民营经济是百姓经济,在推动全民创业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民营经济是活力经济,在增强跨越发展动能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民营经济是富民经济,在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民营经济是强县经济,在统筹城乡发展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个“不可替代”是动员令,为四川的民营经济发展和全民创业吹响了冲锋号!
“企业创造财富,政府创造环境。”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率队在德阳、成都考察,与民营企业负责人座谈,既对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寄予厚望,也对改善创业环境满怀信心。
在四川,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最大限度降低进入门坎,最大范围扩大投资范围,最大力度保证平等待遇,一系列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用能难、用地难问题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各地政务中心转变职能,“门难进、事难办”的状况大大改观。
在四川,干部创事业,百姓创家业,能人办企业,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伴随着1500万农民工进城出川的匆匆脚步,先富起来的能工巧匠回到家乡创业来了。在外打工多年,37岁的中江县清河乡石碑村农民李启勇回到家乡办起了养鸡场,生意红火。
在四川,与210多万专业技术人才比翼齐飞,55万多名农村适用人才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南部县碾垭乡佛祖沟村“蚕业大王”罗先锋探索出租赁经营、股份合作的新路子,带动南部县51个乡镇6万多农户栽桑养蚕致富。去年他曾被党中央、国务院邀请到北戴河休假。
人人可以成才,人人可以创新,人人可以创业。四川人民的创新创业激情正在转化为富民强省的强大动力。
民安是和谐之基:
群众情绪是第一信号,社会稳定是第一责任
维护民安,保障和谐,根本途径是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当前,最重要的是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
“民怨在于疏不在于堵。”最近,省委、省政府研究制定了《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意见》,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群众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特别是通过畅通信访渠道,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搭建起有效传递群众诉求、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平台。同时,省委、省政府还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落实从严追究领导干部在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失职渎职责任的规定》。按照规定,严肃处理了对群体性事件重视不够、处置不力的两名县级主要领导。
“平安是基本的和谐。”平安四川创建活动在四川各地展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明显。2006年,全省各级各类调解组织共集中排查矛盾纠纷隐患9万余件,调解矛盾纠纷43万余件,调解成功41万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6.6%。省统计局公众安全感测评:2006年四川人民群众安全感为91.36%,比上年上升4.19个百分点。
从平安四川走向和谐四川,让我们形成和睦的人际关系,开创和通的政治局面,营造和顺的内外环境,为建设充满活力、繁荣富裕、文明和谐、山川秀美的四川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