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5月6日发生在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的特大森林火灾,造成上百万公顷林地被烧毁、数百人被烧死烧伤、5万多人痛失家园的惨剧,震惊中外。这场大火过后,大兴安岭人民牢记教训,痛下决心抓防火、坚定不移保生态,把森林防火作为林区的头等大事和第一要务来抓,森林防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重特大森林火灾发生次数由1987年前的年均12起下降到0.6起,连续12年无重特大森林火灾。
5·6大火让人们醒悟:防火首先要在“防”字上下功夫。20年来,大兴安岭地区从加强火源管理入手,把“防”的功夫做全做细做实。
“防火实际上是防人。要想管住火,必先管住人。”地区防火办副主任赵宝富说:“我们采取清、封、堵的办法控制进山入林人员。”每年进入防火期前,全地区通过开展拉网式清查彻底清出非法入山人员,通过对各站卡派人把守彻底堵住违规人员入山通道,将入林区的各支岔路线封死,还建立远山巡逻队、近山家庭管护站和公路防火检查站“三道防线”,严格控制火种进山。
大兴安岭地区对林区入山管理实行“五个一律”:无证入山人员、带火种入山人员、违规入山作业人员一律依法严惩,检查、巡护及管护人员不尽职责的一律停止工作,发生人为火灾一律逐级追究领导责任。防火期内野外吸烟弄火者也实行“五个一律”:非公职人员一律给予经济处罚,公职人员一律开除公职、在场不加制止的领导一律撤职,吸烟引起火灾的,无论成灾与否一律严惩,未经批准野外用火者一律严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兴安岭地区注重防扑火基础设施设备建设。20年累计投入森林防火资金9.2亿元,比5·6大火前的22年总和增长7.8倍。新型装备已经成了常备“武器”,地区和县区局防火办均建立了森林防火指挥室,配置了地理信息、火场图像传输、视频指挥和无线通讯等数字系统。利用直升机和化灭机群,实施航空护林灭火作业,配合地面队伍扑火作战,在气象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还进行人工增雨作业。防火期内,太空有卫星监测,低空有飞机航护,地面有瞭望塔和机动巡护队,形成了立体交叉的防控网络。
漠河县森林消防大队大队长郭喜君说:“扑救5·6大火时要能有这样的设备和队伍就好了。过去搞森林防火,往往是‘耳聋、眼瞎、腿瘸、手软’。现在大不一样,有现代化设施,正规化队伍,防火就有保证,工作放心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