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朱正非
热点纵论 燕农
“语文”两个字,即将重新回到高校的课堂上。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目前已经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多家学校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据5月10日《北京晨报》)
语文于高校中没落,更被理工科学生所抛弃,甚至一些博士论文都错字频出词不达义,这是不争的事实。复旦大学曾经的汉语言文字大赛留学生队夺冠等事件,更令国人自惭形秽。
但是,以此期待语文重返课堂,更像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且给语文赋予了非常浅显的价值意义。实际上,当年语文成为高校课堂或有或无的“鸡肋”之时,我们已经犯了一次“工具意义”的错误———认为其就是一门语言,一个我们从课堂之外的诸多渠道都能够学来、学会,并且只不过是用来沟通和交流的“驾轻就熟”的语言工具。正因于此,现在如果依然以“工具意义”的眼光看待语文回归,可能我们对其若干的价值期待都将旁落。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认为,要做到让大学语文立于必修课的“不败”之地,要立足于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对语文与中国文化有感性和系统性的了解,学会欣赏文学与文化精品,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力、想像力,养成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习惯。被业界称为中学语文界新生代教师的郭初阳将语文课的目标定位为:让学生成为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的公民。其实,无论中学语文还是大学语文,都是一脉相承的,指向也是一致的,即潜移默化地构建国人的文化人格。语文的根本价值应在于此。
“从四书五经培育不出现代哲学,从《九章算术》也培养不了现代数学家。”语文不是要重温历史,而是促人感受与思考,在乐此不疲中将民族积蕴逐渐而永久性地融入血脉,实现精神升华和思想成熟。以此来看,语文不仅仅是语言工具,也不是扭转学生汉语水平的制度化棋子,而是小到一个人文化人格、大到关乎民族大义的承载支点。重新回到高校课堂上的语文,应该享有如此尊荣的地位,至少在观念上,不要再将其视为可以捏来捏去的橡皮泥。唯其如此,我们才有希望看到语文在高校中强势而有力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