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包里没得钱,再好的房子住起心里也不踏实。”射洪县瞿河乡桅杆村党支部带领农民增收奔富裕———
秦全波本报记者陈岳海4月21日,射洪县瞿河乡桅杆村麦苗青青,整洁的农舍和小洋房错落有致。村民黎富全的老房虽然年代久远,但经过翻新后仍然显得整洁、漂亮。
不跟风,不搞面子工程,桅杆村作出类似选择的村民不在少数:2000年后全村新修的楼房只占40%,剩下的差不多把老房翻新一下。村支书李林解释说:“房子修漂亮了是好看,但是包包里没得钱,再好的房子住起心里也不踏实。”
桅杆村原来的条件不太好:村班子内耗严重,村级负债沉重,缺乏增收项目,村道破烂不堪……
2003年,李林以乡财政所长的身份兼任桅杆村支书。他深知,只有发展产业才能改变落后面貌。
桅杆村过去有“两杂”制种的传统,但不成规模,效益差。李林召开村干部会和村民代表会,统一全村上下的思想,然后联系到正大、蜀兴种业等龙头企业,将桅杆村发展为制种基地。当年,全村仅水稻、玉米、棉花制种就人均增收130多元。4年下来,村民人均纯收入上涨50%。
人均纯收入3800多元———这是个让邻村村民羡慕不已的数字。李林却觉得不够:“从小范围看,桅杆村的人也许有钱了,但从大范围看,桅杆村的人还不富。”
通过国家土地整治项目,桅杆村集中平整土地260亩。“这么好的地势,如果全部拿来搞水稻制种太浪费了,何况搞制种还很费劳力。”村干部们时刻都在思索,怎样引进一些优势产业。
正当大家四处寻找项目时,射洪县金华清见桔橙有限责任公司准备发展2万亩桔橙基地的信息传来。村干部请来公司的考察组,双方一拍即合。
4月初,桅杆村特意召开村民大会,专门讨论土地的使用方法:一是采用土地流转制,将土地租给公司,租期为22年,村民每年收取租金550元/亩,有劳动力的村民可以到水果地里打工;另一种方式是采用“股田制”,村民出土地、劳力、化肥、农药,公司出技术和种苗,采摘的水果由公司与村民二八分,村民占80%,另外再享受公司的二次返利。最后,95%的村民都同意第一种方式。
土地被充分利用起来,桅杆村剩余的劳动力也解放出来,目前全村外出打工人数已近600人,还有部分村民陆陆续续外出打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