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高污染的造纸企业排污口已经堵死 |
每年3.5亿吨化肥含量很高的农业退水排入塞外明珠——乌梁素海 |
黄河成为河套之害
节能减排是目前全国的一项重任,它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改善环境,还大家一个青山绿水。不妨先将目光集中在黄河流域。本栏目派出记者,对黄河上中下游的水质环境,进行了一次全方位扫描,对黄河水做了一次体检。
前两期节目记者调查了甘肃、宁夏两省的境内的黄河水质,接下来要关注的是黄河内蒙古段。从地图上,可以看到,黄河进入内蒙古境后,画出了一个大大的马蹄形,全长 830 公里,早在两千年前的汉代,黄河岸边的河套地区就因为土质肥沃,灌溉便利,被开垦成重要的产粮区。
乌海化工企业治污成效显著
黄河从宁夏流入内蒙古境内经过的第一座城市是乌海市,乌海市把黄河岸边71平方公里的土地规划为水源地二级保护区,该保护区内没有一家工矿企业,当地环保部门的监测此处黄河水质常年在三类水左右,记者采访时还看到了很多水鸟。
在黄河由南向北纵贯乌海市的105公里狭长地带上,曾经有7家企业依河而建,有的企业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黄河。两年前,君正化工公司的工业废水就曾经不经任何处理由排污管道排入黄河。记者此次采访发现它的排污沟渠已经干涸,而且积满了厚厚的尘土,当地环保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公司经过技术改造之后,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一个废水闭路循环,实现了零排放,不再向黄河排放废水。
记者从乌海出发,沿着黄河走了90公里,来到了磴口,由于沿途没有什么大的污染企业,磴口段黄河的水质还是不错的,根据当地环保部门的监测显示,磴口的水质常年在三类水左右,在被称为万里黄河第一闸的三盛公闸,记者看到有许多老乡在打鱼。
记者看到,有老乡驾着小船在河里捕鱼,也有站在岸边撒网的,走进一看,老乡的鱼篓里还真有不少收获。
两年前,记者曾经拍摄到三盛公闸附近一对以打鱼为生夫妇,一网就捞上来一条三斤多重的大鲤鱼。记者此次采访又遇到了这对夫妻,他们还在靠打鱼过日子。
内蒙古自治区磴口县巴彦高勒镇南套子村 王俊刚:“有四斤多,五斤,有三条。”
记者:“这鱼能卖多少钱?”
王俊刚:“能卖100来元钱一斤。”
十几年来,王俊刚夫妇一直靠打鱼为生,每年都有六七千元的收入,而像他们一样以打鱼为生的人家在黄河岸边的小村子里就有二十来户。
王俊刚:“不像以前好捞了,污染厉害,鱼少点了。”
虽然王俊刚还在靠打鱼过日子,但是他也担心,如果黄河水污染得不到治理的话,自己以打鱼为生的日子还能过多久?
记者从三盛公闸往下游行进了大概3.5公里,就发现了一个排污口排出黑色的污水直接汇入了黄河,记者当即采集了水样,在同一个排污口,当天早些时候记者拍摄到的是一股很小的白色水
内蒙古自治区磴口县环保局局长 王金和:“电站处理的废渣,是电站的冷却水。”
磴口县环保局局长王金和告诉记者,记者所发现的排污口是黄河铬盐公司的废水排出口。排污口混浊的水流与黄河水之间形成了一条鲜明的分界线,最后又汇入黄河,流向下游。
巴彦淖尔市环境监测站对记者所采水样得出的监测数据显示:废水的悬浮物超出国家标准0.6倍,超标的原因是由于电厂沉淀处理不彻底。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