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刚刚过去的“五一”黄金周让乡村旅游又火了一把。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就业增收、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要适应人们日益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因地制宜发展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各种产业。
向成都东南方向行走5公里,是该市锦江区三圣乡。4年前,这里还是无人问津的穷乡僻壤,如今,却是闻名遐迩的“三圣花乡”乡村旅游乐园。“五一”黄金周,这个小山乡接待游客竟然达到44.39万人。
“五朵金花”闹红乡村旅游
5月4日,记者来到三圣乡红砂村,但见鲜花铺满乡间小道,绿树掩映青瓦白墙。走进“曾家花园”农家小院,院子里摆满藤椅和木桌,游客满座。火爆的生意让女主人曾华美脸上笑开了花。
一位来自成都市双栅子街的温姓中年女游客乐呵呵地说:“我每年要来三圣乡好几次,耍大假几乎都来。这里好耍得很!”“这里喝杯茶、吃餐饭、打一天扑克或麻将,每人只交20元钱。而且空气这么好,花木这么多,环境这么美,这些还没算钱呢。”另一游客补充道。
“三圣花乡”是成都市乡村旅游的成功典范。三圣乡不少村民世世代代以种植花木为生,但规模不大,档次不高,收入微薄。从2003年开始,成都锦江区政府把三圣乡所辖的6个行政村捆绑起来,相继推出了休闲观光、赏花品果、农事体验等各种形式的旅游项目,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5个观光农业村:红砂村以种植鲜花为主,被称为“花乡农居”,其他还有荷塘月色、幸福梅林、东篱菊园、江家菜地,它们并称为成都市农家乐的“五朵金花”。
“五朵金花”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各异,营造出的文化氛围也不雷同。景色宜人的川西民居、堰塘美景、果园花圃、竹树掩映等美景,深深地吸引着游人;斑斓典雅的“吟梅诗廊”、“梅花博物馆”、“川西农业文化纪念馆”及“花重锦官城”歌舞等,让游客流连忘返;梅花饮料、梅花糕点、梅花宴及乡村小菜等,让游客们浑身含香。但“五朵金花”也拥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产、供、销联袂,集观光、旅游、休闲、购物、美食等多种功能为一体,以“花”为主题拓展市场,以“花文化”为魂发展农村经济。
如今的三圣乡,已是“中国花木之乡”和国家级AAAA级风景区。三圣乡村民们说,他们这儿就像是“永不落幕的花博会”、“永不谢客的花之居”。
一灯一石突出文化品位
过去的两年里,“五朵金花”共接待游客531万人次,实现经济收入1.4亿元。乡村旅游使当地农民口袋渐鼓,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3807元跃升到去年的7306元。
透过这里火红的乡村旅游,可以看到一条不同寻常的产业发展之路。
在红砂村“万花园”陈记萍家,记者看到一张这个农家小院打造“花乡农居”过程的记录表,表名“三级跳”:第一级,2003年5月,改造农居,政府补贴80%,农民出资20%,但夫妻俩坚决不同意改农房;第二级,2003年10月,政府补贴50%,农民出资50%,夫妻俩在乡邻的带动下搞起了“农家乐”;第三级,2004年,自己出资出力,按统一标准改造农家小院。陈记萍说:“办花乡农居,起步是有一些艰难,多亏政府领着咱们干。”
为了充分调动当地农民办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三圣乡不断整合资源,积极探索产业发展。他们请来了锦江区博士团成员、四川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等专家,按照“以生态打基础,以文化促提升,以雅文化显品味,以俗文化辟市场”,“以川西民居文化改造现有农居”的思路,遵循“一户一策”和“农户出资,政府补贴”的原则,强力打造花乡农居。在打造过程中,他们注重细节,对一盏灯、一块石头都进行了精心考虑,重点突出文化品位。
强势产业托起“农家乐”
乡村旅游业红火的背后是强大的产业支持。如今,这里已经不是单纯的种花、卖花的单一发展模式,而是发展到以观花、赏花为主题,对花卉的科研、产品、包装、旅游等进行全方位深度开发的复合型观光休闲农业产业。花乡农居已形成了科技示范区、苗木种植区、精品盆花区、鲜切花展示区、川派盆景区、彩色植物区等六大花卉生产观光片区。这里还是四川省最大的鲜花切花交易中心和物流基地。
不断做大做强的花卉产业和乡村旅游业让当地农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红砂村村民魏光秀在当地的成都维生花卉公司上了班,同时以承包地的经营权参股,她向记者摊开了收入明细账:“我现在每年有四项收入:一是土地流转收益,每亩每年1500元;二是我们两口子给花卉公司打工的工资收入,每月每人挣600元;三是土地增值部分收益,按10%的速度递增,每年平均能增收300元以上;四是出租宅基地每年还有两三万元的收入。”拿了几十年锄头的红砂村刘焕成大爷,现在成了开门迎客的“农家乐”老板,而且老两口每个月还能领到600元的养老金,日子过得舒舒坦坦,没有什么后顾之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