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学生娃,还真行!”
1995年8月,“县里要招干部”的消息让吴艳、李振雷等一批应届大学毕业生兴奋不已。经过紧张地报名、考核、筛选,吴艳等13人最终从200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半个多月后的一天,他们被召集到县委参加一个有县领导参加的座谈会,就在那时,他们得知自己将被下派到农村。
农村孩子读大学,就盼着跳出农门,谁料折腾了一圈,又回到原地!“那天去开会时,心里兴奋得直扑腾;可到开完会,心跳明显地放慢了——这算咋回事呢?”12年之后,回忆起当年那种大起大落的感觉,吴艳仍然记忆犹新。
吴艳的父亲长期在农业战线工作,他这样宽慰女儿:“不管怎样,你是学农的,放到土地上锻炼,应该算条好路子。”
于是,这年10月,13个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孩子,带着家人的祝福和组织的厚望,分赴丰县13个村任村长助理,在犹疑之中实现了人生关键时刻的角色转换。
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他们到村后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收缴各项税费。种种复杂情况给了这群刚走出象牙塔的学子们一个着实的下马威。“这些书呆子能干点啥?”“学的东西没用,和咱大老粗还不是一个样!”这样的风凉话灌满了耳朵。
然而,一个更严峻的现实成为他们共同的感受:农民太苦太不易了,作为大学生村官,应当多为群众做些实事。从那以后,毕业于南京大学的卜文凯就常常留心,为困难群众“添把柴”、“送点炭”。一户人家穷得一直没用上电灯,大儿子40岁了还打光棍,卜文凯就悄悄帮他家通上了电;一对老夫妻长年住在危房里,卜文凯一面带头捐款,一面协调有关部门为老人盖上了三间新瓦房。现为孙楼镇党委副书记的吴艳下村后,亲自向乡亲们授课,制作科普资料6000多份,受教育群众3000多人次……
刘相岷、常家兵、常仁明、包秀红、张海玲、邵长军、李西凤……一件件实事伴着一个个姓名,留在老百姓心中。“这群学生娃,还真行!”乡亲父老认可了,他们的路越走越宽。
十年嬗变奔富路
苗慧,一个高挑白净的女孩,谁也想不到这个文气十足的小丫头,竟在全县率先走出了一条依法治村之路。
苗慧是13人中最早提拔为正科的。当年被下派到华山镇段庄村,她发现干群关系紧张,除了农民负担较重,村干部的工作方法也存在问题。但她拿不准,更怕说出来遭人笑话。一天她忙完回村,正碰上组织部领导看望大家,就道出了心中的困惑。领导听后鼓励她说:“你是大学生,不要被现实干扰和同化,只要你的办法奏效,就大胆用!”这次谈话使她彻底放开了手脚。经过一番调查,针对干群双方存在的问题,她制定了包括财务管理、土地管理、计生管理、社会秩序管理等方面在内的40条村规民约,并在村民大会上表决通过,此事在全镇引起了轰动。从此,段庄村走上依法治村之路。
李振雷在孙楼镇一呆就是10年,当初的穆楼村村长助理变成了孙楼镇党委副书记。从下派之初,他就认准了一个理儿:要脱贫致富,必先发展工业。看到村里有几户农民生产水泥,却都是各干各的,不少户因为交通不便销售困难。李振雷当时就提出类似今天“工业园区”的理念——选村头交通便利的地方,集中划片生产。这项创举一经实施,立竿见影,形成了规模和产业。
宋楼镇党委副书记王保忠概括了这10年来的两大转变:10年间,他自己完成了从城里人到“乡下人”的身份转变,而他的乡亲们则实现着从农民到工人的角色转变:三鹿奶业落户后,年销售超过1个亿,吸纳劳力300多人;去年创天科技公司一期运营又招收工人100余名。
类似的喜人变化又岂是王保忠独有?徐州市委书记徐鸣欣慰地说,丰县“雏鹰工程”先后培养了百余名优秀的基层干部,实践证明,这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选拔优秀干部、发展农村经济的一条成功路子。
“接下来的10年将会更精彩!”谈到今后的打算,当年的大学生村官、现任欢口镇党委副书记的葛磊语出惊人,“如果说过去的10年是锻炼、成长时期,那么十年磨一剑,从今以后的新农村建设,才真正到了我们的回报、反哺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