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亿多块古瓷片、5000多个古瓷瓶、4000多个古瓷盘和碗、300多尊石狮子、300多尊佛造像、20多吨天然水晶石、长达5年的创作、1个狂热的文物收藏者……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可以创造出什么?一座惊世骇俗的“瓷房子”!
在天津的租界区内,记者找到了“瓷房子”的主人———天津藏家张连志。
作为被吉尼斯认可的收藏古文物数量和品种最多的人,令张连志骄傲的不只是自己也数不清数量的收藏,还有他一手创立的4家“能吃的博物馆”。
惊世骇俗的“瓷房子”
从2002年开始,天津老租界区里的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法式洋楼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5年过去了,除了基础的建筑结构外,这座当时价值3000万元的百年洋楼早已是“面目全非”。原因是,它被4亿多片古瓷片、成千上万的古瓷瓶、碗碟、瓷枕、石狮子、佛造像重新进行了包装。
虽然已经施工了5年,但这座“瓷房子”还没有对外开放,635个古瓷瓶砌成的一道“平安墙”将它与外界隔离开来。日前,记者有幸入内一探究竟:在院子里随便逛逛,眼前、手边都是文物,辽代三彩的小瓷人,明代的石像、石刻“武庙”,宋、明、清的木雕……还有众多汉白玉质佛造像散放各处,年代以北魏、北齐、东魏、唐、宋为主,部分残缺的佛像被张连志按比例复原,并镶以古瓷片。左右红砖耳房被改建成了玻璃建筑,明代带矿物色的门楼、桌椅和黄花梨的条案、红木的椅子等几百件明清家具堆放其中。
主体建筑包括了一座5层的主楼和4层高的条形附楼,楼顶上竖有冯骥才书的“瓷房子”三个字。两楼的外墙全部贴满了各式各样的古瓷片,一条700多米长的瓷龙盘绕在主楼外,周身布满了800多万片瓷片。这些瓷片中以宋元钧瓷为主,还有少量的汝窑瓷、定窑瓷、龙泉窑瓷等。只要有眼力和耐心,几乎官窑、民窑的所有门类都可以在墙上找到。
走进门廊,抬头望向天花,宋、元、明、清的古瓷盘以团纹图样被粘连在顶棚上。其中,在二楼阳台天花板中间的一个血粉盘,是元代官窑孤品,是张连志用100多万元从加拿大的一场拍卖会上购得。楼内,连壁灯、门把手都是用古瓷瓶改造而成,成吨的天然水晶被用于装饰楼梯扶手、围栏与下水管道。甚至还有一座清代木制凉亭被整体拆移至此,与一门铁炮相伴。屋檐上,妙趣横生的瓷猫大多来自明清时期的磁州窑,院中大树的顶上还有一座瓷鸟窝,里面卧着明三彩的瓷鸟。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攀上主楼房顶,只见几百尊唐、宋、元、明各个时期的汉白玉狮子或蹲或卧,造型各异,因为多为官器而堪比卢沟桥上的石狮子。
据“瓷房子”的施工负责人介绍,整座建筑中使用的瓷器都已经用水泥内部浇注,并用大理石胶粘连固定,不易破损也不可能再移动。曾有机构评估认为,这座用数量惊人的文物“建造”起来的房子,价值可以达到50亿元。于是,“瓷房子”不仅引来了啧啧的惊叹声,也为张连志赢得了“疯子”、“收藏狂人”的称号。根据张连志的计划,这座瓷房子竣工后将主要作为会所运作,其中也将设立文物拍卖、典当场地,可能不会完全对公众开放。而“瓷房子”也被其注册,将成为一个涉及餐饮、服装、文化投资等行业的多元品牌。
“瓷房子”的房顶。
“能吃的”博物馆
提起现年50岁的张连志,可能不是每个天津人都知道,但提到1992年开业的粤唯鲜酒楼却几乎是无人不晓。粤唯鲜出名,不因为它粤菜做得好,也不因为它是天津第一家“活鲜”粤菜馆,而因为它是建在博物馆里的饭店。
粤唯鲜总店在天津的河北路上,真正的名称应该叫做“华蕴博物馆”,单看门口挂着的“国家AAA级旅游景点”、“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著名京剧艺术大师马连良旧居”等铭牌就知道它来头不小。走进大堂,若不是穿插其中的桌椅和摆放的杯盏碗筷,不会有人把它和饭店联系在一起。这幢4层(附加阁楼)的洋楼中,拥有3万多件宝贝,从西周到清朝的各个历史时期最典型的青铜器、铜器、铁器、木雕、石器、瓷器、陶器、木器、佛造像、圣旨等都能得见。这些藏品中多数为高古文物、稀世珍品,已定级的文物就有数百件。
在粤唯鲜里吃饭,心中还颇有一些忐忑,因为身边随便一个摆设就是文物。这边是北魏时期的万佛碑、唐代的百佛碑、唐代的红陶骆驼、唐代的泥塑,那边就是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木雕、明代披麻灰、红木、紫檀、黄花梨、金丝楠木家具。吃饭时,斟水的是鸦片战争时期的铜茶壶、坐的是明清的桌椅,连卫生间中的洗手池也不是明代的石盆,就是清代的瓷盆。储物间里成摞的瓷盘瓷碗,最年轻的也有三四百年历史。
除了“华蕴博物馆”,张连志还有以展示明清木器家具为主的“隽祯博物馆”。馆内的2500余件文物,涵盖了明清时期的条几、案子、方桌、椅子、圆桌、床榻、凳子、橱柜、门窗、假山、石造像等几十种门类。他的“古雅博物馆”面积相对较小,但四面墙壁上挂满了近300支近现代枪支,因此这里又被称为“老枪博物馆”。除了枪,清代老钢琴、明代老冰箱、清代打印机、电话机、各种酒柜等1300百余件古董文物更是让这里充满了一股西洋气氛。此外,对茶壶收藏也颇有心得的张连志,用200多把清代紫砂壶创办了自己的天津市老茶壶博物馆。
页
藏家档案
张连志1957年生于天津
天津市粤唯鲜集团总裁、董事长,天津市华蕴、隽祯、古雅博物馆馆长
1995年成为第一个荣获世界宝鼎和平大奖的中国公民
2002年以两万余件文物总藏量被授予个人 收藏文物最多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张连志出生在天津一个富足的文化世家,母亲家是天津颇负盛名的八大家族之一。虽然文革劫难让家中大多数文物和古董都在抄家中失散,但自小以漆、木、瓷、石作为玩具的张连志却与之结下不解之缘。上世纪80年代初,张连志下海成为在广州、上海与天津之间辗转的“倒爷”,依靠着这第一桶金他开始了自己的收藏之路,一发不可收拾。上世纪90年代初创办了粤唯鲜酒楼,从6张桌子的小店面一步步扩张。到2002年,生意越做越大的他也有了数量可观的文物藏品。他开始思考,如何把这些收藏归拢起来,成立一家博物馆,而且能实现效益。在当时的众多私人博物馆中,能够靠藏品吸引观众而维持日常运转的,实在是少之又少。他决定把餐饮与文物展示有机结合起来,既实现自己作为收藏家的梦想,又给这些文物一个展示的机会,还能靠餐饮维持运转,实现效益。于是,“能吃的博物馆”就在张连志的手中诞生了。
对话藏家 广州藏市缺乏“扛大旗的人”
记者:“瓷房子”用了4亿古瓷片,算下来你收藏20年来每天就要收集几万片。你是如何收到这些瓷片的,为什么会对这些破碎的古瓷片这么情有独钟呢?
张连志(下简称张):可以说天津的古瓷片都被我收完了。我不仅在中国收集,还从巴西、加拿大、美国等国家收藏瓷片。这些国家对瓷片的认识比较深,瓷片留传下来很多。我喜欢瓷器,而收藏瓷片就是从不懂瓷器开始的。就好像医生一样,要了解人体的构造、病症,就要剖开了看内部。瓷片就是这样,钧瓷是什么灰色,什么润度,一看瓷片就知道了。这个过程很重要,所以才会慢慢收了这么多瓷片。
记者:为什么要建瓷房子?
张:瓷片收来了,要通过一个方式展示出来。以前我想做一个瓷片博物馆,但后来做了“瓷房子”。原本我想就把屋檐贴上瓷片就够了,可完事觉得不过瘾,又把窗户周围贴上了,后来又耐不住手痒痒,干脆把墙和房顶能贴的地方都贴了。
记者:据说你对瓷器的熟悉程度已经到了闭眼一摸就知道年代、门类的境界。如何才能辨别瓷器呢?
张:其实没啥,“瓷要看胎,更要看底”。这挺简单也挺不简单,关键是熟能生巧。把玩时必须把东西审透了才能动,形成一种感觉。
记者:把那么多宝贝,灌了水泥,放在露天的地方摆着,不心疼?
张:天天带个白手套,眯着眼,拿着自己的宝贝小心地看,那不叫收藏。瓷器容易被打破,灌上水泥就不会破了;而且是古瓷,就不会怕风吹雨淋。可给以有更多的人看到它,收藏关键是要传承。我的这几家“能吃的”博物馆也是这个用意。
记者:从你做瓷房子开始,各种非议就不断。你认为自己是在炒作,在谋求商业利益吗?
张:我有这个瘾,别人说我疯也没关系。但实话说,我是藏家也是生意人,收藏很多东西以后也要循环,再藏。博物馆、饭店都是用来延续我的收藏。
记者:如此庞大的收藏,你到底有多少资产?有人估算你的总资产在100亿元以上。
张:很难估算。我的文物,很多收来的时候价格很低,现在我不买卖不知道价格,但肯定不少。
记者:现在瓷器的收藏越来越热,你对此如何看待?
张:古董的价值是没有上限的。但现在文物的价格都有高低潮。比如,现在瓷器火,价格就高,而漆器的价格却不高,弹性也很大。其实漆器从胎骨到包漆到最后的描金,非常耗时间手工,但人们不愿意计算这个。
记者:虽然经济水平相当,但与北京、上海相比,广州的文物收藏市场却显得有些落后。不少文物在广州卖不上价,因此不少古董商人在广州淘到宝贝,转到北京、上海卖高价。您对广州收藏市场怎么评价?
张:我来广州淘宝不多,比较喜欢的是广式的木家具,这方面还有些关注。我个人认为,广州的文物收藏市场还缺乏“扛大旗的人”,能带动整个市场的人少。比如,拿到一样东西,发现是假的,很少有人站出来说“这是假的,算我的”,而都是不吭声,想办法再卖给别人。此外,行家少、发展历史短可能也是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