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5月14日电 20世纪60年代初期,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坚持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以牧为主,农牧结合,多种经营”的方针和“千条万条,发展牲畜第一条”的原则,在牧区人民公社实行了两级管理的制度,号召牧区广大人民群众一手抓草原建设,一手抓牲畜改良,极大地调动了牧民从事畜牧业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内蒙古畜牧业的发展。
在草原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艰苦奋斗、改造自然环境、发展牧业生产的好典型,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乌审召公社(镇)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1965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了乌审召人民以艰苦奋斗的精神进行畜牧业生产的感人事迹。
浩如瀚海的流动沙丘占乌审召公社面积的54%以上,长草的地方很少,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乌审召人民大规模改造自然的壮举始于1958年。当时在草原上生长着一种毒害牲畜的“醉马草”,大量牲畜因吃了这种植物后死亡,仅1957年因此而死亡的牲畜就占牲畜总数的11%,毒死的马匹竟达马匹总数的40%。
1958年7月,乌审召公社20岁的团支部书记宝日勒岱组织起青年突击队,冒着风沙烈日,风餐露宿,艰苦奋战一年,铲除了牧场上的醉马草。这一年,公社牲畜头数增长了32%。
乌审召人民又开始向沙漠开战。这里的干部群众从远处背来一捆捆沙蒿和沙柳,从沙丘基部一锹锹挖坑栽上,垒起了沙坝;在沙丘周围种上树苗,建成了大片防风固沙林、饲料林和用材林。经过7年综合治理,他们使6万亩寸草不生的明沙丘变成了草木丛生的优良牧场。
与此同时,为了改变牲畜基本上没有饲草贮备过不了冬的状况,他们又培育出了13万亩的冬春季放牧场,建起了100多个“草园”,“草园”的单位产草量提高了十几倍。为减少牲畜患多种寄生虫病,他们劈开无数沙丘,打出了450多眼牲畜饮水井。
过去,乌审召不产粮食和精饲料,每年要耗费大量人力和畜力到几百里以外去驮运。为了建造稳产粮料基地,乌审召干部群众发扬愚公移山精神,铲平了几十个大沙丘,垫起了1500多亩碱坑,建设了近4000亩稳产饲料基地,到1965年,粮食和精饲料自给率达到了70%以上。这一年大旱,乌审召公社贮备了饲料80余万公斤,支援了其他公社的畜牧业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