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通过开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活动,不断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全面提高园林绿化档次和水平,大气环境质量不断优化,市民居住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到2006年底,汕头市区建成区园林绿地总面积5673公顷,绿地率达到34.14%;绿化覆盖面积6023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6.25%;公园绿地面积2549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33平方米;生产绿地面积341公顷,占建成区面积2.05%,各项绿化指标都达到了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
在创园活动中,汕头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以绿化美化和植物造景为主要内容,努力建设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注意突出潮汕园林的传统特色,既努力营造大面积的公共绿地,又做到在老城区见缝插绿、精雕细刻,并凭借依山傍海、江河交错等地理优势,特别是发挥潮汕园林文化之所长,利用石山、桑浦山、汕头海湾、滩涂湿地等天然景观,营造出“石山光”、“海湾虹影”、“月苑莺声”、“桑浦清晖”等特色风光,形成了“自然山水园中城,人工山水城中园”的园林滨海城市特色。
在有限的城市空间里挖掘潜力,扩大和增加城市公共绿地,这是汕头创园工作重要成果之一。近年来,我市通过对新城区的开发和旧城区的改造,加快了公共绿地的建设步伐。如向东扩建了海滨路,延长了2公里长的滨海公园(观海长廊),绿地面积增加到7万平方米。我市还将位于市区中心黄金地带的时代广场辟为广场公园,如今,时代广场上绿草茵茵,绿树成排,无论冬日或是夏夜,这里都是市民游憩的集中地,被誉为“汕头城市客厅”。老城区的人民广场则经过重新改造,进一步突出了市政广场的绿化特色,并配套建设露天舞台、景观柱廊、大型音乐喷泉、雕塑、灯饰等,使之花红草绿、绚丽多姿,大大美化了汕头老城区。
同时,我市因地制宜觅地造园和小游园,如对东部三脚关沟的整治,把昔日的臭水沟建设成蜿蜒2.75公里长、面积20公顷、水体相连、风光旖旎的星湖公园,成为深受市民和游客喜爱的绿色空间。在加紧实施七日红公园、北郊公园、双泉公园、桃园公园等新公园建设的同时,我市着手实施历史名园———中山公园的改造,按“重塑形象、突出特色、提高档次、修旧胜旧”的思路改造该公园,目前该园一期改造工程初步完成,2006年5月1日重新开放。在创园活动中,我市还通过政府投入与社会团体及市民群众认种认养等途径,投资和扩展公共绿地的建设和管理。
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骨架,能直接体现城市绿化的风貌和特征。在多年的努力中,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提出了“一路一树种”、“树随路走,花伴人行”的工作原则,结合道路建设和改造情况,逐步调整落实路树规划,改善道路绿化效果。目前汕头市道路绿化普及率为100%。行道树以榕树、芒果、海南蒲桃、樟树为主,分车绿带以棕榈科植物为主,配植台湾草等地被植物,使乔灌花草合理配置,形成优美景观。
汕头市区内有许多自然山体,通过多年的义务植树活动,建成区内及近郊的自然山体都披上了绿装。近3年来,共有315.29万人次参加了义务植树劳动,植树629.63万株,平均成活率和保存率达到98.43%,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84%以上。汕头的海岸湿地还是中国三大候鸟迁徙路径之一,汕头市海岸湿地自然保护区获得联合国环境署及全球环境基金项目协调处的批准,成为国内首个GEF湿地国际示范区。目前,汕头海岸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工程已经被列为全国湿地保护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全省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如今的汕头市区,大气环境质量不断优化,近年来一直保持着国家二级标准水平;建成区饮用水源水质保持良好,梅溪河和新津河两个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市区空气质量保持在Ⅰ级和Ⅱ级之间,空气污染指数低于83。在国家环保总局近期公布的全国509个环保重点城市考核结果中,我市大气环境质量中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年日均浓度分别列浓度最低城市的第5名和第8名。(记者林馥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