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隆重纪念中国话剧百年华诞的时刻,我的心情激动与惭愧交并。激动的是我作为一个话剧迷,曾全身心地投入话剧创作,惭愧的是,我近几年来又远离了话剧。虽然创作的冲动常常在心头翻滚,但每次又都强压下去,那种把自己最爱的情感活活吞压下去的痛苦,是很难用语言表达的;特别是在看了优秀的剧本和演出之后,那种跃跃欲试又不得伸张的苦涩便充塞在心头,久久不能释然。
幸也不幸,我看了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马蹄声碎》的演出,为那活跃在舞台上的一切兴奋、激动,同时再一次复活了强烈的写戏之心。弄得一夜翻床倒枕,直看见黎明的曙光照亮失眠的窗口。
是什么力量把我折腾到这般模样?
记得20多年前,我有幸同一位当代世界上赫赫有名的美国戏剧家见面。谈话的许多内容都已经交给了遗忘,但是我清晰地记住了他的两句话。一句是:剧作家一个天然的职责是批评社会的不平,所以剧作家要有与社会(的不平等)对立的勇气;另一句是:中国有许多世界性的好题材,红军的长征就是最具世界性的题材。全世界的艺术家、思想家都想弄清:是什么力量使一支看来毫无希望、几乎陷入敌人包围圈、又弹尽粮绝,处在必死绝境的队伍最后取得胜利?那一定是一群圣徒,如耶稣最坚定的信众一般,可能比他们还神圣;在他们身上有最美的人性,来证明上帝创造人是他最伟大的功业。我为他的话而深深感动。当时我为他讲述了我所尊敬的一位大姐“襁褓中的长征”。他鼓励我写出来。但是,他关于“圣徒”、“最美的人性”的话,把我惊呆了,同时我也不熟悉长征,所以几次动手,又都搁下了笔。只写过一个短小的电影剧本也没有敢示人。我缺乏勇气和才力。后来,我在我的长诗《世纪之歌》的《长征》一节中写进了关于圣徒的思想算是对我一时的怯懦的清算。可惜,那长诗因为“诗味不浓”和“现代感稍弱”而没有什么影响。
《马蹄声碎》给我以巨大的心灵震撼。中共党史曾经是我的专业,我知道这戏的故事原型是取自红军哪个方面军,我也知道这支部队的长征经历过比所有红军经历过的更加残酷的艰难,尤其是那些女红军战士。当这些艰难在舞台上呈现的时候,我的泪水迸然而出。其实这戏是颇为收敛的,比起历史的真实,这戏中的残酷要衰弱得多。我佩服剧作家姚远,也佩服导演查丽芳。他们在呈现这令人窒息的竭蹶苦难时,努力克制自己的情感,将苦难升华为考验,竭力讴歌战士们精神的崇高,那超越圣徒的对理想的忠贞和追求,将哀歌化作激越的悲歌,将怆然的怀念升腾为热泪长流的感奋和继承的决心,做到了“哀而不伤”。这是孔子提出的好的文艺作品标准之一(另半句是“乐而不淫”,不在本文论述之中)。现如今,世风浮华,引得文风浮丽。让人傻笑的多,流泪的少,而被震动被轰击不期然而流出感动的泪水的作品,少之又少。在鄙夷崇高、轻蔑神圣的时候,这样一出高歌崇高理想、情操,将追求高尚原则视为高于生命的神圣职责的好戏,无疑是对中国话剧百年华诞最好的献礼之一。
在几乎处在生死边缘的时候,最能凸现人的本性、心灵的境界。记得曾经有过那样一个阶段,有人最乐于书写生命在绝境中的“本能”,说是书写人性的本质。不过大多没有逃脱“人性恶”的陈年窠臼。自造一个无人无路不通世界的“特殊环境”,来表现人在脱离了社会的“自然环境中”的种种恶德。一时间写者自矜,论者吹捧。但至今无一超过前苏联小说《第四十一》者。不过遗风存焉,认为写人性恶超过写人性美好像还是“潜意识”。在审丑之风中,高张审美大旗歌颂崇高理想至纯至美至善的心灵,是需要勇气和自我超越的。世界上有一个民族不以眼前的利益为行为准则,而以追求崇高原则为道德准绳,这个民族就是中华民族。孟轲先生为民立极,提出“义”为最高道德标准,中国历史上所有先进分子、先进阶级、先进政党,无一不是尊奉这一原则的。《马蹄声碎》这个戏鲜明地、形象地表现出中国工农红军为追求民族大义艰苦卓绝的精神。这在今天继承长征精神、建设和谐社会的艰苦工作中有着特殊的作用。
好的剧本需要好的舞台呈现。导演查丽芳,利用几块可移动平台营造出不同的场景,将剧情的时空清晰地区隔,而且,这平台还是道具,巧妙地变成草地、雪原,寺庙、桥梁等等。更妙的是,这些平台还是导演抒发情感的主观“镜头”(恕我以电影术语来加以说明,我忘了此地话剧的舞美术语)。当那些善良的红军战士牺牲的时候,这些平台或是渐渐升高,或是缓缓旋转,造成战士站立而死的高大形象和这悲壮情感的延续,既是对这些平凡而伟大生命的肯定,又是今人(包括在场的观众)对他们的颂赞,每当这时,剧场里都响起持久的雷鸣般的掌声,间或有压低的抽泣声。导演和观众的情感交汇在一起,这时,导演、演员是多么幸福。查丽芳在这出戏里,表现了她的智慧、功底和不拘一格的艺术勇气。她的舞台呈现,加深了加强了剧本的内涵,延长了剧本思想的影响力,鼓动了观众的想象力,是她的成功之作。
我希望在现有的基础上将五个女战士的个性再强化一些,在“闪回”(又是电影术语)她们过往生活时,给她们更具特色的经历,让她们彼时的生活成为此时言行的根据或对比;每一次回顾的“节奏”都有些变化,以使全剧更起伏多姿。假如每个女战士的语言都像“大脚”那样个性鲜明,那么这个戏就更让人永久地挂在心头。
姚远的这个戏,给话剧百年的纪念留下一个沉甸甸的果实。我向剧作家敬礼,向前线话剧团敬礼,向导演敬礼。也给自己加把劲,愿我能有长进,也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不负时代,向新的话剧百年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