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已有近5000名大中专毕业生办理了非农业户口转农业户口的手续,重新回到农村。记者在采访时发现,这些毕业生是因为“城市生活压迫得我透不过气”,所以选择返回农村,与父母一样成为农民(新华网杭州2006年12月9日电)。
记者在分析这些“新知青”现象的时候,得出了中国城乡差别逐渐缩小,工农业产品之间的剪刀差逐渐缩小的结论。意思是说,由于城市和乡村差别不大,所以,大中专毕业生选择回乡务农,在农村解决就业问题。
在笔者看来,人才逆向流动说明中国的城市化面临着巨大的陷阱。中国城乡二元不平衡结构,使得资源的配置出现了负外部性现象,大量的农村人力资源被城市汲取,而农村发展后继无人。在这种资源配置不平衡的状态下,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很可能变成一纸空文。大中专毕业生主动回乡务农,从表面上来看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大中专毕业生回乡务农恰恰是由于城市竞争恶化,居住成本过高,而农村的资源配置不合理所造成的。
城市化是一个硕大无比的充满诱惑的陷阱,它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大中专毕业生。但是在昂贵的生活成本消磨下,年轻的大中专毕业生逐渐地被边缘化。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不是将那些大中专毕业生赶回农村田间地头,而是要改变发展思路,将城镇化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通过建设一个又一个中小城镇,为大中专毕业生走出农村,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适宜的空间。中小城镇不意味着生活品质的下降,恰恰相反,中小城镇意味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在那些中小城镇,商品房的价格不会太高,日用生活消费品十分丰富,大中专毕业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中小城镇,开始人生创业。这样的就业模式,既能降低市场准入的门槛,也能提供大中专毕业生走向社会的台阶。如果把大中专毕业生赶往农村,从事传统的低效率的农业生产,那么,中国的现代化将一事无成。
笔者不反对大中专毕业生务农,而是认为在现代信息时代,如果在农业生产上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不仅浪费人才,而且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发展需要人才支持,但是,农业同样需要集约化经营,如果为了安置城市剩余的人才,而增加农业单位生产的劳动投入,那么不但不会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反而会出现农业生产效益下降的现象。主动提高农业科技含量、鼓励科技人才从事农业生产,与被动吸收剩余劳动力、降低农业生产效率是两回事。决不能因为大中专毕业生回乡务农而沾沾自喜,误以为中国的城乡差别已经缩小,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出路已经找到。新农村建设是以土地高度集约化经营,各种资源合理配置,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提高,人们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为发展目标。如果大中专毕业生纷纷回流农村,除了说明中国教育失败之外,还充分说明,中国的城市化面临着瓶颈制约因素,必须把城镇化作为未来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让那些大中专毕业生在城镇特别是中小城镇中找到施展才华的适宜环境,在成本较小的情况下,实现人生的理想。
乔新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