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反思大兴安岭火灾
与1987年大兴安岭森林大火起因惊人地一致:今年大兴安岭的两起森林火灾也是人为因素所致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崔峰梁书斌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罕诺河管护区4月30日发生一起草甸森林火灾,经过万名扑火队员的奋力扑救,一直到5月5日,大火才被彻底扑灭。
今年5月6日是1987年大兴安岭森林大火20周年,当地正在组织相关的纪念活动。没想到纪念活动尚未展开,无情的森林火灾又把人们带到严酷的现实中。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相关人士指出,大兴安岭林区火患频现,不仅暴露出当地防火设施建设的不足,也反映出森林防火管理存在的死角和漏洞。
人为火患暴露管理漏洞
在谈到近日的林区火灾时,大兴安岭行署专员宋希斌对《瞭望》新闻周刊介绍说,今年以来,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气温比常年偏高5~8摄氏度。林内灌木丛生,可燃物载量偏高。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有人林中弄火,极易引发森林火灾。大兴安岭地区林道网密度偏低,平均每公顷仅1.68米,远低于国家标准,而且年久失修,难以满足防火扑火和森林看护的需要。自然保护区和重点雷击区缺少机降点,即使发现火情,扑火人员也很难在第一时间到达,使小火酿成大灾。
当地虽然在今年2月份就召开了森林防火会议,制定了责任追究制度,但宋希斌认为,今年两起人为引发的森林火灾,暴露出个别干部对防火的严峻形势估计不足,还存在侥幸心理和麻痹意识。宣传教育还存在死角和盲点,防火意识淡薄的人群仍然存在。另外,火源管理还有漏洞,对捕鱼、狩猎人员看管不力,缺乏有效监管,加上林区面积大,管护人员少,对边远地带没有做到严防死守。
随着木材采量的调减,从事特色种植、山产品采集等多种经营和复合经营的林内生产作业的人群越来越多。大兴安岭地区仅有4万多农业人口,但却分布在80个行政村13个自然屯,致使林农交错,火源管理难度大。加之有相当一部分是外来人员,森林防火意识相对淡薄。当地虽然组织了多次清理工作,但因为进山人员流动性大,而管护人员数量和清理次数有限,给监管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20年前的5月6日,在大兴安岭西林吉、阿木尔施业区先后发生四起山火,同时,塔河林业局盘古林场二支线的林地里也发生了一起山火,一夜之间横扫100多公里,洗劫了西林吉、图强、阿木尔三个林业局局址和9个林场。大火使5万人痛失家园,266人被烧伤,211人葬身火海。整个林区过火面积104.3万公顷,其中78%为有林地面积。
事后查明,酿成这场悲剧的直接原因是:盲目流入人员汪玉峰、王宝晶等人违反操作规程和防火规定,野外弄火引发山火蔓延。20年后的今天,大兴安岭再次连续发生两起森林火灾,过火面积超过10400公顷,起因同样是进山人员弄火所致。
宋希斌对本刊记者说,目前看,有三个“重点”至今仍然是造成人为火患的诱因。一是重点人群,即被雇用的打工者、吸烟者、旅游者和狩猎、打鱼者等;二是重点区域,即林农交错区、雷击火多发区和生活用火区;三是重点部位,即过往的客货车辆、旅客等。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