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报道】一份抗战时期江南水泥厂的内部档案材料最近到了南京民间抗战史料馆馆长吴先斌的手里。吴先斌发现这份档案里详实地记载了抗战时期侵华日军要求江南水泥厂将部分机件拆除送至张店炼制军需品铝的谈判记录,并有伪国民政府实业部部长陈君慧签署的强拆令。
在这份厚达两寸的材料中,记者看到了一封手写的书信。这封信写于1938年3月13日,是时任江南水泥厂财务科副科长的徐莘农写给当时身在上海的公司3位经理的信。
信中记载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之后江南水泥厂小医院的情况,徐莘农写道:“所办医院进出之人庞杂异常,每日病者七八十……死人过多,似亦不宜。”南京师范大学张连红教授表示,吴先斌发现的这封信无论是笔迹、语言风格、纸质、收信日戳和阅后签名,都与相关史料吻合,并且都是真迹,绝对无法伪造。
张连红表示,因为当时通信往来已经受到侵华日军监控,因此,书信中只字未提大屠杀,但是,从信中记载的内容来看,却足以看出大屠杀后的惨烈情况。信中所称的“所办医院”是指设在该厂职工宿舍内的小医院,因为大屠杀后难民太多,医院已经人满为患。
水泥厂员工一度遭遣
信中还提及,“辛先生每日驱车出去,汽车胎均破了,最好增办两个。”张连红表示,辛先生即指在该厂护厂的丹麦人贝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这封信也从侧面真实反映了辛德贝格当时在厂区的活动情况,是非常难得一见的文字记载。
据《南京大屠杀史料集》记载,南京大屠杀之后,位于栖霞区的江南水泥厂事实上已经成了难民区。“1937年12月,由于日军的侵犯,大批来自江宁、句容等地的难民到达栖霞山一带。应邀赴江南水泥厂保护厂产的丹麦人贝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为保护难民,在江南水泥厂南北大门外设难民区……并在生产区设立诊疗所(小医院)。该难民区收容的难民最多时达1.5万人以上。”
而徐莘农的这封信真实地再现了这段历史,侧面反映了当时由于日军的侵犯,大量难民聚集,导致江南水泥厂停产停工。而工厂的停产停工最终直接导致后来工厂员工被遣散。
在吴先斌提供的资料中,记者看到了1938年5月23日由江南水泥有限公司常务董事会发出的遣散通知,“兹以栖霞工厂工作全般停顿,耗费难支,不得不将工厂及总店职员忍痛遣散,所有遣散职员一律致送薪津三个月……一俟将来开厂时当再斟酌情形优先延揽……”
事实上,早在1938 年4月28日,江南水泥厂的员工已经开始避难。在这份档案中有一份“避难时同人录”,该同人录记载,当时避难分成了好几个组,其中,上海临时办事组有3 人,分别是瘐宗溎、赵庆杰和孙柏轩三位经理和副经理。石埭组共有22人,留厂组共有10人,汉口组有12人,请假回籍组有2人。
因为日军的侵犯,偌大的江南水泥厂成了个空架子,无法正常生产。员工被遣散还不够,日本人很快便盯上了水泥厂里的机件设备。
日军强索水泥厂机器
吴先斌随即拿出了这份多达100多页的资料中他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史料,两份谈判记录。这两份原稿一字不漏地记载了当初日本人要求江南水泥厂将机件拆卸运往张店炼铝的谈话内容。
第一份记录时间是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十一月十一日上午十时,谈判双方是华北轻金属有限公司建设事务局长越智主一郎,和江南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长颜惠庆。谈判地点在颜惠庆的公馆中。
根据谈判记录,越智主一郎是登门拜访,并且明确提出:“日方在华北制造炼铝原料,需要铝灰块30万吨”,要求江南水泥厂将厂内机件“平价卖给日方,或者作为股份投资,做日方的股东”。谈判中,日本人越智主一郎咄咄逼人,并且许以种种诱惑,“制铝事业现在岁为军需,将来全面和平时期,民间需要殊繁,前途无限量,张店原料丰富,可炼大量铝灰块。贵公司参加后决不吃亏,请勿迟疑。”
面对日本人的无理要求,董事长颜惠庆不卑不亢,据理力争,颜惠庆列出了4个不同意拆卸机件的理由,“江南公司严格按照公司法成立,所有事情必须由股东决定,董事长无权做主;华北虽需铝,但是华中需要水泥更急;机件拆卸后恐难完全使用;水泥厂为军部管辖,随意拆卸机件影响邦交。”但是,日本人不管不顾,一副不得水泥厂机件不罢休的态势。此次谈判因为颜惠庆的坚持无终而散。但是很快,日本人便发起了第二次谈判,并且将伪国民政府官员一起拉了进来,试图给江南水泥厂施加压力。
江南水泥厂难逃厄运
吴先斌随后向记者展示了第二份谈判记录。这场谈判发生在1943年12月13日下午,距第一次谈判不过一个月。谈判地点改到了江南水泥厂,参加人员中多了伪国民政府实业部代表和日大使馆代表。这份谈判记录开篇便表明,“全体午膳后入厂看机器毕,开始座谈。”也就是说,日本人已经势在必得,而且竟然已经开始查看机器。
谈判首先由伪国民政府实业部一位姓尤的“技监”发起,尤技监开篇即说:“此次拆机有三点希望友方注意:1、所拆机器以造铝所必需者;2、不要使江南厂受损太大;3、市面若能买到者则不拆。”吴先斌表示,尤技监的话听起来是为江南厂考虑,但事实上,他已经代表实业部同意日本人拆卸江南厂机器。而此次谈判的要点是决定拆卸机器的日期以及列出所拆机器详细名单。
尽管只有两份谈判记录,但是,吴先斌表示,经过仔细研究,可以看出江南水泥厂顶着压力在与日本人斡旋,为了保护工厂,保护员工,工厂领导层想出了种种办法。但是,最终,江南水泥厂机器还是被拆卸了一部分,并且,拆卸是由伪国民政府实业部发出的命令。
在材料中,有一张英文打印的拆迁机器名单,这张名单的最上面,用汉字清楚地写着“国民政府实业部陈君慧部长命令拆迁江南厂机件清单”,时间是1943年10月16日。
这份清单上列出了将被拆迁的名单,包括磨4座、马达2台、马达开关2只、滚轮2万具等,共11种机器。而在这份档案中,还完整地保留了3张陈君慧签署的“训令”,先后三次要求江南水泥厂协助日本人拆卸机器。
档案史料价值不菲
吴先斌告诉记者,这份史料得来非常偶然。今年五一期间,他到朝天宫古玩市场淘宝,一个小商贩向他推荐了这个用大信封包装的材料,并且告诉他“这是江南水泥厂的原版材料”,小贩开价2000元。吴先斌说他当时并没有上心,以为是小贩乱编的故事,但是仔细翻看后,他还是初步判定这的确是份原件,而且从缺损处来看,应该是经过战火后散落民间的原始档案,遂将其买下,考虑日后请专家鉴定。
但是,吴先斌闲暇时再仔细翻看后,才发现这份档案中史料翔实,记载准确,并且与其他已经考证的历史真相都相吻合。“从我个人角度看,我觉得这份材料很有研究价值,虽然因为历史原因,材料中没有一处明确涉及南京大屠杀,但是看完后却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南京大屠杀之后南京市民以及工厂的种种惨状,非常难得。”昨天,南京师范大学张连红教授也对这份材料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这是一份非常翔实的史料,“江南水泥厂的遭遇和变迁是南京大屠杀的一个缩影,是南京大屠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张连红表示,江南水泥厂是抗战时期南京郊外规模最大的难民收容所,江南水泥厂的史料也一直流落在民间。吴先斌此次收集到的这份是散失的一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认为,江南水泥厂的史料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难民所的状况,另一部分就是沦陷区民族资本家与日军斗争的情况。
张连红告诉记者,日伪统治南京期间,日军一直想掠夺江南水泥厂的资产,南京的民族资本家也一直在与日军做斗争。“斗争的内容非常丰富,斗争的过程惊心动魄。吴先斌收集的证据足以看到当时民族资本家与日军斗争的一个方面。这份史料对研究抗战时期民族资本家的生存状况具有重大价值。”
张连红也表示,目前,关于江南水泥厂的史料已经收集了很大一部分,今年是抗日战争70周年,也是纪念南京大屠杀70周年,年底前,南京师范大学将会以江南水泥厂为主题出版一本专著,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历史。届时,吴先斌手上的这份史料也将会被收入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