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收购的路透社总部
人民网5月16日讯 加拿大汤姆森集团和英国路透集团15日发表声明说,双方已就合并事宜达成一致。两家公司合并后新组建的汤姆森--路透社公司将击彭博新闻社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信息提供商。现任路透社首席执行官汤姆格洛瑟将出任新公司首席执行官,新组建公司将由出价170多亿美元的汤姆森家族控股。
此前,备受争议的新闻集团收购道琼斯一案近日也出现转机。持有道琼斯64.2%B股股份的35位班克罗夫特家族成员内部就是否接受默多克提出的并购条件产生分歧。
尽管依然有人强烈反对以任何价格将道琼斯公司卖给默多克,以免损害该公司新闻的诚信度,但其他家族成员则表示愿意至少听听默多克的设想。
由于班克罗夫特家族不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投票,这使默多克有可能劝说足够多的家族成员改变现有立场,从而让新闻集团收购道琼斯的工作峰回路转。与此同时,微软公司也一直没有放弃收购雅虎公司的努力。传媒公司和网络企业渴望通过商业与技术相结合的策略,在网络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获得最大利润空间。
不过,在传媒业掀起合并潮时,9年前合并组建的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却在近日高调分家。当时,戴姆勒公司花费350亿美元“娶”了克莱斯勒,现在却只能以74亿美元“贱卖出售”。据悉,戴姆勒克莱斯勒正式将旗下的美国第三大汽车公司克莱斯勒集团80.1%股权以74亿美元售给美国知名私募股票集团Cerberus。
有意思的是,上述两次交易的双方都是来自大西洋两岸的“行业巨头”,但是一分一合,其中蕴含的意义值得回味:北美地区金融信息与媒体业的蓬勃发展与当地传统的支柱产业汽车制造业的日益没落,形成了鲜明对照。
汤姆森集团和路透社“跨大西洋成亲”
综合外电报道,汤姆森--路透社公司有4.9万名员工,年收入约120亿美元,在全球金融信息市场占据约34%份额。汤姆森、路透和彭博新闻社是全球三家最主要金融信息提供商。在彭博社崛起后,路透社逐渐失去了长期以来的主导地位。分析人士指出,汤姆森和路透成功合并将保证其在与彭博社竞争中占据先机。
汤姆森和路透社在声明中说,上述并购交易已得到路透创办人股份公司的支持,但还需获得诸多监管部门的批准才能证实完成。路透创办人股份公司是路透社在1984年公开上市时建立的,该公司拥有“黄金股份”,可以否决任何对路透社的收购行动。据悉,新成立的汤姆森-路透上市公司将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
两家公司合并后,汤姆森家族将持有新公司53%的股票控制权,而路透股东将持有24%股票,其余股票由汤姆森其他股东持有。目前路透股东所持有的每股路透股票可获得7美元现金和0.16股汤姆森股票。这样计算下来,上述并购交易涉及的总金额高达176亿美元。双方此前就合并事宜进行了为期9个月多的谈判。
新成立的汤姆森-路透公司,其市场价值约为450亿美元。双方合并的金融信息与媒体业务将保持“路透”名称,并为新公司带来60%的收入。与此同时,汤姆森公司现有的各种专项服务,如法律,税务会计,科技和健康医疗等将被冠以“汤姆森—路透专业公司”的名称,同时为公司带来另外40%的营业收入。
拥有150多年历史的路透社大名鼎鼎,分支遍布全球,世界各地的很多居民都知道著名的路透社新闻,其实,新闻为路透社创造的利润所占比例不大。比如,路透社去年总收入51.1亿美元,其中只有3.38亿美元来自新闻行业。同路透社相比,汤姆森公司则是一家从报业和出版起步的法律与金融信息超级供应商。
4月份,据内部市场数据参考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彭博社拥有33%的市场份额,路透社有23%,汤姆森集团有11%。在上述合并完成后,除了有望形成一家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信息供应商外,还能在合并后的头3年里,为双方节约至少5亿美元的运营成本。不过,对普通员工来说,本次合并的结果很可能是裁员。
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分家”单过
交易完成后,戴姆勒克莱斯勒集团将更名为戴姆勒集团公司。1998年,戴姆勒为兼并克莱斯勒花了350多亿美元,后者当时在美国汽车市场的占有率约为14%。可是,美国两大汽车公司通用和福特目前在美国汽车市场的占有率合计仍有40%左右,但是其市值加在一起也不过360亿美元。
如此计算下来,这两大汽车公司现在只值克莱斯勒一家当年的价钱。因此,戴姆勒把克莱斯勒卖上74亿美元已经“很不错”了。克莱斯勒“嫁给”戴姆勒-奔驰后生活充满艰辛和挣扎。2005年,克莱斯勒亏损14亿美元,2006年业绩有所提升,但今年预计依然面临亏损局面。今年初,戴姆勒克莱斯勒宣布出售克莱斯勒。
克莱斯勒出售消息一出便被私募股权公司盯死。该集团是以上市公司私有化著称的专家。他们购买一个公司的所有股票,然后对其企业进行改革,以增加公司市值。经过二至四年,再将公司出售给公众股东用以获利。至于克莱斯勒被收购后,命运将会怎么样?外界普遍表示“悲观”,员工工资与福利成为核心问题。
目前,通用、福特以及克莱斯勒这三大汽车巨头都面临着劳工与福利问题。克莱斯勒的窘境不过是美国三大汽车巨头衰落史的最新写照。自2005年以来,美国汽车业在欧洲和日本压力下面临严峻考验,而信息传媒等行业则日益蓬勃发展。(高轶军)
(责任编辑:宛振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