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蕾本报记者张珏娟王向华我省文化谋求新路径,图谋大发展。从体制改革发力,到完善市场体系,四川文化图景欣欣向荣———事业繁荣、产业壮大发展,正阔步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改革创新,破除体制壁垒
2004年,《关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出台,省委、省政府强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2005年1月,四川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大会,把文化“领军人物”推到前台;紧随其后,铸造产业“旗舰”的“大集团带大产业”构想,有条不紊地付诸实践。
川报集团的改革,便是“大集团带大产业”进程的缩影。2003年,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在全省宣传文化系统率先进行“三项制度”改革,3年改革攻坚,川报集团围绕“党报更强、其他媒体更壮”的媒体集群发展战略,做强主业与多元发展并举,励志建设西部一流、全国有较强实力和较大影响力的现代传媒集团。
与川报集团的步履相似,四川广电、四川出版等国有文化集团脱颖而出,文化产业“龙头”高昂。如今,“大集团带大产业,大产业促大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六大国有文化集团资产总额超过100亿元。
两轮驱动,事业与产业比翼腾飞
“十五”期间,我省财政对文化的投入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结合,日常财政拨款与项目资助结合,改养“人头”为养“事业”、养“项目”。
5年间,国家兴办的公共图书馆增至141个,全省有博物馆55个、群众艺术馆21个、县级文化馆180个、乡镇文化站3549个、文艺表演团体85个;有电视台21家,广播覆盖率95.41%,电视覆盖率96.74%……
2005年,四川文化产业总资产实现增加值115.87亿元;2006年实现增加值140亿元。
文化单位向市场“转身”,不断演绎产业活力;民营资本大量流入,催生新的发展业态。截至目前,全省有文化产业单位1.7万多个;文化产业个体经营户5万多户,从业人员近40万人。出版发行、都市类和商业类报业进入全国同行业综合竞争力前5位,动漫游戏产业居全国前3位,文化会展办展数居全国第5位。
5年产业发展,四川初步形成以大集团为龙头,涵盖不同领域的多元文化产业结构和多种经济实体并存的微观主体框架。
代表感言
罗韵希(四川人民出版社社长)近年来,四川出版集团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激励机制,在整合资源上下功夫,实现两个效益并举。与此同时,由传统出版业向现代出版业的转变已初见成效,建立了四川出版资源数据库,为迎接数字化浪潮做好了充分准备。
吕勇(乐山市歌舞团团长)乐山作为历史名城,文化事业发展趋势非常好。我们探索机制和体制创新,加大对精品剧目的投资和创作,《沫若·女神》、《大佛·海通》等剧目获得成功。舞蹈《诺苏惹》在第四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中获奖。
李卿(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西南书城经理)通过多年体制机制创新,新华文轩建成了比较健全的大型营销网络体系,并且延展到西安、重庆等地,去年销售业绩
比2003年翻了将近一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