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在人们的传统习惯中,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王朝,在商周之前。殷墟甲骨文的重大考古发现让殷商以后的历史成为凿凿“信史”,然而,早于殷商的夏王朝是否真的存在,夏禹、夏启及其后的夏王是否实有其人其事,却至今充满谜团。
正在进行中的安徽蚌埠“禹墟”考古发掘,被人们寄予了很高期望。这个被叫做“禹会”的村子,相传是“禹会诸侯”的地方。如果得到证实,将会使中国的“信史”提早到4000年前,也会为所谓的“传说时代”增添新的历史证据。
禹墟传说 黑云压顶、瘴气翻滚,传说禹率众劈开山脉,淮河水顿时倾泻而出,顺流而下,不再泛滥,劈开的山也变成了如今安徽省蚌埠市西郊的荆山和涂山。
谈及大禹的故事,禹会村55岁的老高中生陈育贺滔滔不绝。
被称为“禹墟”的遗址位于蚌埠市西郊涡淮交汇处涂山脚下的禹会村。“禹会”的村名早在《汉书》中就有记载,延续至今。在当地传说中,这里是“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发生地,而关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娶妻“涂山氏女”并生子启等传说也在村民中代代流传。
据村民们讲述,4000多年前,淮河泛滥成灾,舜派大禹的父亲鲧来治水,鲧治了九年没结果,最终被杀掉。其后,舜派大禹治水,大禹采取因势利导方式,最终消除水患。现在,禹会村内还保留着一条路,叫走马岭,据说是大禹治水时到工地查看工程经常骑马所走的道路;路的尽头有一个池子,称为饮马泉;以前还有一口井,传说是大禹捉住水怪大魔头时用作囚牢的。
治水过程中,禹娶涂山氏之女为妻,结婚第三天即离家治水,治理好淮河后又去治理长江。出发时带走了涂山的一块石头,放在长江边上,将那个地点当作“涂山”,就取地名当涂。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妻子生儿子启,抱子望夫,最后化成一块巨石,被称为“启母石”,现在仍屹立山中。大禹治水功绩卓著,“万国”诸侯“执玉帛”来朝,场面壮观。后人则为了纪念大禹治水成功,兴建了大禹庙,解放初期还存有大禹庙的遗迹。
“当时,禹墟的面积很大,建在大土堆上。上面有两个大石碑,还有一些庙宇的残留石墙。”74岁的村民陈育高说。但文化大革命期间,庙宇被毁坏殆尽,成为废墟,上面栽植着庄稼和果树,孤零零立了一块“禹会村遗址”的石碑。
此外,禹墟附近的水沟边还曾经有一块500多斤重的黑色石头,传说是龟岭圣母残骸所化,被大禹放置在此处。68岁的陈桂修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就听大人讲,石头非常神奇,动物身上有擦伤,便来到石头边进行摩擦,过了一会儿伤口便会愈合;大旱时,所有的沟塘都干了,唯独这里的水仍是满满的,而且,“牛在上游盘水,浑浊的水经过石头都变清了。后来日本军队来过以后石头就不见了。”
禹墟发掘:传说时代的考古学证据?
关于禹墟的传说在禹会村代代相传,但由于没有确凿的实物证据,“传说”仅仅被当作了“传说”。直到1981年,当地文物部门在这里首次发现了龙山时期的古文化遗址,才使禹墟的传说首次得到了考古学映证。
首先,禹墟遗址时代与大禹所处的时代相同。据蚌埠市文化局副局长朱孟珍介绍,禹会村遗址分布范围自淮河东岸的大堤下一直到村中,南北长约2公里,东西宽约300米,同时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壳、螺蛳壳、红烧土层、烧土块、灰坑等。通过比较,其文化性质属于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的范畴。
龙山文化因1982年首先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被发现而命名,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距今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而传说中的大禹也刚好处于这一时期,时间上完全吻合。
其次,发掘现场与历史记载的地点非常接近。从史料研究论证的结果,专家们普遍认为“夏之兴以涂山”“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中的“涂山”在安徽蚌埠市境内。而当2006年10月下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吉怀率队在禹墟试掘,发现“甲”字形遗址头部是一处面积达2000平方米以上的早期龙山文化大型建筑基址时,“禹会诸侯”的历史遗存似乎具备了可能性。
事实上,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问题,历来在史学界争论颇多。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早期,这八九千年的“先秦”历史由于文献资料匮乏,史前的记载皆为传说,故又称为“传说时代”。这个时代的英雄,形象总是人神相揉,超越现实,所留下的史料也是只言片语、歧义纷纷。
大禹也是如此。但同时,除了作为传说时代的一位治水英雄之外,大禹也被认为是中国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关键人物。根据史书记载,他在帝舜死后,“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正式开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将中国历史带入文明时代。因此,重构大禹时代的历史,有助于中国古代文明“正本清源”。仅从这一方面,禹墟的发掘就令人期待。
禹墟考古发掘尚待破解的三大悬疑
经过充分准备后,王吉怀在今年5月再次带队对禹墟进行了正式发掘,目前,发掘工作已经进入关键时期。
记者在现场看到,此次发掘分两个区域同时进行。在淮河大堤附近,进行的是文化层的发掘。只见4个5米见方的探坑一字排开,工作人员在坑里或坐或蹲,不时从夹着黑色炭灰的泥土里挖掘出黄色、红色陶器碎片。而距离文化层不远的“甲”字形遗址头部附近区域,主要进行的是夯土层的发掘。由于龙山时期的夯土特征不如商周以后明显,工作人员的发掘工作非常仔细,目前,夯土层已经剩下薄薄一层,不久即将被全部揭开。
那么,露出“真容”之后的禹墟,可能会透露怎样的尘封秘密呢?
其一:夯土层是“禹会诸侯”的场所遗址吗?
“禹会”是指大禹会诸侯的盛典,如果真能证明禹会村是当年大禹会诸侯的地方,那么“禹墟”将成为一个震惊世界的发现。对此,王吉怀认为,“传说总不会无缘无故,肯定是有一定的依据。”据介绍,夯土层在古代主要是大型宫殿、房屋、围墙等地面建筑留下的,夯土的存在,证明其在远古时期肯定存在过宫殿庙宇等重大建筑物,而夯土中间或者上下出土的文物能提供夯土的年代、用途等重要信息。“有关大禹治水的传说很多,各地的禹王宫、禹王庙就是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所修建的,但是,以大禹会诸侯为名,叫‘禹会’的地方却并不多见。相信随着夯土层的断代、定性以及文物出土,真实状况很快能显现。”王吉怀说。
其二:禹会村遗址是涂山氏国地域范围吗?禹时“天下万国”,绝大多数没有留下历史传说,涂山氏属于少数留下历史传说的氏族之一,这主要是因为有禹娶涂山氏这个历史事件。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涂山氏女是当年涂山氏国一位年轻“君主”,是雄踞淮上的一方诸侯,华夏族酋长之一的大禹通过与夷族世家的涂山氏女的婚姻,寻求淮夷力量的支持。从禹墟的发掘来看,总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并且出土农业工具石器较少,采集和渔猎遗迹较多,与淮夷特点相符。专家们认为,如果能证明禹墟是涂山氏国的地域,将有助于研究原始社会如何向文明社会过渡。
其三:涂山氏女与夏启的遗迹能否发现?在禹会村中,尚存“启母石”和“台桑石”,分别由涂山氏女望夫化石和“启所生处”而来。作为大禹事业成功的基础和背后的力量,并教育出中国第一个王朝的君主,涂山氏女充满传奇;而启“攻益而夺天下”,废除禅让制,实行帝王世袭制,并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为孟子、司马迁所赞。禹墟的发掘,是否能发现两人留下的相关遗迹,我们将拭目以待。
(来源:新华网安徽频道)
(责任编辑:赵健)